华大九天终止收购,芯和半导体大概率重启IPO
筹划近4个月后,华大九天(301269.SZ)收购国内EDA明星公司芯和半导体的交易未能修成正果。
7月9日晚,华大九天发布公告称,由于交易各方“未就交易核心条款达成一致”,决定终止本次交易。
01
—
哪些方面没谈妥?
这起并购,原本看起来算是“顺理成章”。
华大九天作为国内EDA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其产品已覆盖模拟芯片设计全流程,此外还拥有存储电路设计、射频电路设计、平板显示电路设计等多个EDA全流程工具系统,但在数字设计和晶圆制造领域尚未实现全面覆盖。
而纵观国际EDA巨头的发展史,通过并购扩张补充产品线是必由之路。就在刚刚,国际EDA巨头新思科技(Synopsys)以350亿美元收购安似科技(ANSYS)获得了中国批准。
而在本土EDA行业,芯和半导体在系统级仿真与先进封装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通过并购与华大九天结合,二者业务互补,完全符合产业发展逻辑,但双方为何最终失之交臂?
在华大九天7月11日举行的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是哪些方面没有谈妥?”对此,公司方面只是引用公告措辞进行回应,并未进一步说明具体原因。
尽管交易双方均未透露交易告吹的具体原因,市场与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收购估值应是导致交易失败的核心因素。
据公开信息,芯和半导体自成立至今已完成七轮融资,虽未披露具体估值与融资金额,但有消息称其数轮融资金额均已过亿,表明原本估值已不低。
02
—
估值博弈是关键
根据华大九天此前披露的重组预案,芯和半导体2024年营收为2.65亿元,净利润4813万元。在极为内卷的未上市本土EDA企业中,能够实现盈利已属不易。
据统计,2024年全球EDA市场规模约为157亿美元,但主要市场份额均由新思、楷登、西门子等国际巨头把持,三者合计占比近75%。2024年中国EDA规模约135亿元,主要份额依然被上述国际巨头占据,本土“三大家”华大九天、广立微(301095.SZ)、概伦电子(688206.SH)合计占比仅约15%。可见,EDA正是芯片“卡脖子”的关键点,国产替代仍有不小空间。
前几年,本土EDA赛道火热,许多初创企业扎堆涌现,目前国内EDA企业共有一百余家,但在国际“三巨头”和本土“三大家”切走大部分蛋糕之后,一些尚未形成规模的EDA公司生存空间已较为逼仄。
在此情况下,芯和半导体能够杀出重围并实现盈利,已经非常难得。但4800多万的净利润能否支撑起理想的估值,则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焦点。
从二级市场看,华大九天当前市盈率500多倍,广立微市盈率也有100多倍。但作为一起并购交易,能够给予芯和半导体同样的百倍估值需要打个问号。另外一方面,华大九天作为本土一哥,依托现有行业地位优势,具有压低估值“挑拣”标的的动机,且根据其以往投资并购的经历,并不能算一个出手“阔绰”的买方。
就算EDA能够给出相对其他行业较高的并购估值,在交易过审时是否需要附加业绩承诺等条件,也会对交易达成构成一定障碍。
03
—
重组以外的选择
况且,芯和半导体在今年2月已经启动上市辅导,背后各股东可能对投资回报有更高预期,因此在收购谈判中可能产生更大落差,导致交易最终未能成行。
那么,在华大九天重组终止后,未来芯和半导体又将如何迈向资本市场呢?
如果不是华大九天,有可能被其他两家EDA上市公司收购吗?这个概率应该很小。在本土“三大家”中,华大九天600亿市值,广立微、概伦电子市值均100亿元左右,换股操作的空间太小,且概伦电子目前正在筹划收购另一家EDA企业锐成芯微,短期内应无可能。
如果卖给未上市的EDA公司,则只能用现金收购,能掏出几十亿现金的,恐怕只有合见工软,但这对双方来说都不划算,更无必要。
因此,对于芯和半导体来说,接下来重启IPO是大概率事件。
近期,证监会推出了科创板深改“1+6”政策,意在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制度包容性,对于芯和半导体这类硬科技企业构成实质性利好。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