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自忠路上的“红房子”,百余年后焕新生
站在重庆南路自忠路口,高架下的车流不息归于日常生活的平静。一边是南北高架通衢,一边是新天地网红街区,夹在中间的自忠路414-454号倒是显得从容宁静。短短几十米的马路上,一排青砖红瓦竹篱笆像是上海住宅史的一块切片,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慢慢演变。
作为如今衡复风貌区的一部分,这片红房子和更久远、更广阔的城市历史相连接。早在20世纪初,天主教首善堂在此兴建了教会建筑,和如今淡水路沿线的尚贤坊、三德坊、卢湾中心医院、诸圣堂等建筑一样,历史上都曾是教会的房产。而自忠路414号到454号这片“红房子”曾是天主教仁爱会修女用房,著名画家黄宾虹也曾居住在这里。随着岁月流逝、居民增加,老房子已经变得斑驳陆离,亟须改造更新。
经过走访居民、现场调研,最近,自忠路414-454号完成了修缮改造,在最大可能重现历史风貌的同时,对居住空间以及室外庭院环境进行了提升。
“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自忠路414-454号开始了整体改造,主要包括两大块,其中区房管局对建筑本体进行修缮,淮海中路街道对庭院进行整治提升。”淮海街道社区管理办副主任申长存告诉澎湃新闻,早在2015年,这片联排住宅被列入上海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因此修缮遵循“修旧如旧”,基本上没有破坏任何内外结构。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居住人口增多,楼道里的居民腾挪一下也变得困难,烧饭、洗澡、晾晒都成了麻烦;另一方面,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建筑外墙风化空鼓脱落、楼梯扶手腐朽松动、庭院违建积水严重,经过和居民的不断沟通,这些问题都被纳入到改造的过程中。
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的技术支撑下,除了对建筑的屋顶、清水墙、楼梯等进行整体修缮,改造团队针对以往居民用水没有分装水表,对自来水管做了开槽埋管,进行了分户,又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按照现代标准对居住空间进行了设计,与此同时,将138户居民的固定电话、宽带等全部完成平移,原本挂在外墙上的线缆全部拆除。最后,他们对庭院做了改造,原先返潮的水泥墙贴上了瓷砖,枯树被移走并因地制宜地补充了绿植。靠近重庆南路的居民反映围墙较矮,安全和隐私得不到保障,最终在不影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加装了竹篱笆。
申长存告诉记者,不同于如今的张园或是今朝8弄,自忠路414-454号在改造后仍然以居住功能为主,在沿街的底楼,能看到理发店或是猫咖的门面,“留下来的这些商户主要都是生活服务型的,没什么噪音,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比较小。”
在自忠路414号的二楼,有一家卖古着和玩具的小店,沿着白色的楼梯走上去,屋里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古着和“古董玩具”,光怪陆离的玩具后面,还保留着昔日的壁炉,里面甚至有烟道。走到里面,五颜六色的商品之间,透过环绕房间的几扇大窗户,能够看到屋外的街景。店主小小向澎湃新闻介绍道,房子的地板、门等结构都没有改动过,老房子的感觉正是吸引她的地方,在如今挂满各种古着的角落,据说曾是房屋主人弹钢琴的地方。
古着店的楼下是烟火气更重的理发店,即使是工作日下午也有不少顾客进进出出。理发师陈先生是这里的商户也是住户,他告诉记者,之前外面的墙体几乎快要倒塌,现在改造后外观干净清爽。“我们自己翻修老房子的可能性不大,政府介入的话,他们有丰富的资料,也可以用更好的材料,”陈先生说道。另一位住户杨阿姨在这里居住了十几年,她表示,自家的厨房、卫生间都得到了改造,而过去的木楼梯、木门窗、水磨石地坪,在翻新之后也保留了原来的“老味道”。
从自忠路414号走出来,拐到淡水路上,沿街的花店和五金店也加入了这次改造。走进花店,抬头还能看见过去留下的拱形外廊,这种昔日的生活空间可以溯源到希腊神庙古典样式以及19世纪的安妮女王风格建筑。而在岁月的变迁中,今天花店所占据的外廊空间被扩建为内部空间,并得到了保留,这些时间留下的细节也在改造过程中被尊重。“我们在对房屋本体修缮的过程中遵循了最小干预、可逆性、完整性等原则,重塑历史建筑的风貌。”华东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设计师周琰对澎湃新闻介绍道,自忠路414-454号对研究上海的住宅发展史、继承民族传统的建筑文化、创造发展既有地方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新住宅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约一百年前,画家黄宾虹迁居上海,在自忠路420号居住了二三十年。彼时,上海美专搬到了不远处的顺昌路,因此在这一带集中了一批画家。“除了黄宾虹,张大千就住在对面的西成里,刘海粟则是居住在复兴中路上,还有陶冷月就住在今天的丰裕里。”申长存介绍道。从衡复风貌区的角度来看,自忠路淡水路一带聚集了不少优秀历史建筑,“比如不远处的中环广场前身是公董局办公大楼,重庆南路上的区政协办公大楼则是首善堂旧址。”如今,淮海街道也正在打造淡水路“一街一路”示范街区,而自忠路414-454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