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醉平谷科创篇丨在都市里种出农业科技新天地

http://ddx.gubit.cn  2023-10-23 08:20  新天地(301277)公司分析

北寨红杏、佛见喜梨、平谷大桃……当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北京平谷,这片坐落于燕山脚下的土地上,如今又有了新的名片——农业中关村

现代的智慧农业,发达的交通网络,美丽的休闲农场,当新时代的理念和技术和这片古老的热土融合一体,一个不一样的平谷,正以全新的发展路径,诠释着“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的高大尚理念。

平谷打造畜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平谷区融媒体供图平谷打造畜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平谷区融媒体供图

新征程

农业高地的再出发

滔滔大河冲出燕山,在北京东北角形成了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三面环山的地貌、四季分明的气候,成为得天独厚的农业沃土,也造就了生态涵养区宜人的环境。

平谷拥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积累,千万年的农耕史,为平谷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平谷种养殖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南菜北果的新格局,北部浅山区出产大桃、红杏等多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南部平原区则以蔬菜为主,尤其是疫情以来,在北京蔬菜保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平谷区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值34.68亿元,位居生态涵养区首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66元,同比增长4.7%,两项指标均位居生态涵养区第二位。

平谷区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刘继平 摄平谷区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刘继平 摄

然而,传统的农业往往意味着低效低质,如何发展高效高质的农业,如何在北京这个大都市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打造具有都市特点的现代农业?

“平谷农业产业完善,种植养殖各个领域都有鲜明的特色和知名的品牌。”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彦彪说。而这些优质的资源,成为平谷创造新时代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2020年,一个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农业发展之路,在平谷渐渐变得清晰。同年7月,北京市政府批复《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及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的理念。

什么是农业中关村?

这是一个以服务国家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建设、服务平谷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为发展定位的新概念。目标是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和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前沿窗口,最终建成体现北京特色、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具有全国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将北京独特的区域优势,转化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北京科创高地、国际交往所聚集来的各类资源,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一位曾参与农业中关村创建的北京市农业干部介绍。而农业中关村的建设,意味着平谷这个传统的农业区,在现代化的征程中重新出发。

新模式

实验室里的食物观

9月25日,北京平谷峪口镇,一座名为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园区中,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几个年轻人正在轻声讨论。旁边的实验室中,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博士康定荣正在做实验。

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平谷区融媒体供图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平谷区融媒体供图

京瓦中心是农业中关村的核心引擎,也是农业中关村建设的起步之地。“京”代表北京,“瓦”代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之所以称为京瓦中心,不仅是因为这里最初引进了众多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的人才,更是因为这里借鉴了瓦赫宁根大学“农业金三角”的模式,即将科院机构、企业、政府放在同一平台,融合三方力量,共同找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构建科技创新的新生态。

建立以来,京瓦中心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人才在这里创业,康定荣正是其中之一,从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他和几个同学,将他们在学校就开始探索的“替代蛋白”项目带到了平谷,开始在这里创业。

“替代蛋白,也就是人们熟悉的人造肉。”康定荣介绍,“目前,我们在大豆蛋白转化成肉结构性状方面,已经有了成熟的产品,并且出口国外。”

在京瓦中心,像这样的创业企业还有很多,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京瓦中心已经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入驻,同时还有中国农业大学无人机研究院正式在这里开展工作,多个食物领域的头部企业聚集。

京瓦中心的发展,辐射着峪口镇乃至更多的地方,平谷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在“金三角”模式下,当地已引进涉农企业80家,聚集国家级种业研发平台9个、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4个、高端科研创新团队21个。打造“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累计聚集“智慧中央厨房”和食品企业34家。

当代社会,人们的食物观正在不断变化和革新,而在平谷,除了“人造肉”这样科技含量极高的新食品外,还有大量新科技、新理念支撑下的食物供给模式正在快速发展,它们可能是育种科技突破的新成果,也可能是饮食模式变革下的新产品,还可能是出口国外的新品种。

新成果

种业突围的自强路

在平谷,禽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数十年发展的历程中,平谷的禽业,在全国禽肉、禽蛋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平谷的禽业中,蛋鸡是最重要的一环,位于平谷峪口镇兴隆庄村的峪口禽业,是世界三大家禽育种公司之一。该公司培育的“京”系列蛋鸡,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50%以上。这也意味着,中国人每吃两个鸡蛋,就有一个是来自北京平谷的蛋鸡生产的。此外,在平谷,还有众多同样处在头部的蛋鸡、肉鸡企业落户这里。

北京峪口禽业育种专家王建华。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北京峪口禽业育种专家王建华。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发达的禽业,众多的头部企业,为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动力,使得平谷的现代养殖业快速发展,尤其在突破畜禽品种卡脖子方面,取得了影响全球市场的重大成绩。

在肉鸡领域,白羽肉鸡是养殖规模最大的种类之一,白羽肉鸡生产的鸡肉,占全国鸡肉市场的50%,但在过去,这种生产快、饲料转化率高、产肉量大的肉鸡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我国养殖的白羽肉鸡,其祖代种鸡曾100%依赖进口。

2022年,峪口禽业、中国农业大学、思玛特(北京)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配套系“沃德18”,成为我国第一批通过审定的快大型白羽肉鸡配套系之一,至此,种源依赖进口的时代一去不返,白羽肉鸡产业的命脉真正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中。

白羽肉鸡的品种育成,是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中的成就之一,也是北京种业之都建设中的里程碑式成就。在平谷,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马铃薯育种领域,2023年7月,一种名为“华颂香早”的早熟食用型鲜薯在平谷的试验田里丰收,这种早熟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口感优良,是马铃薯品种中难得的精品。还有大豆品种“中黄203”试种成功,亩产545斤,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为助力种业领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平谷区制定了多项种业创新促进政策,实施了种业振兴五年行动,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到目前,已初步形成鸡、牛等4大品类13个种质品种。

在助力种业创新的同时,平谷区还在不断保护着传统的本地品种,2022年底,在农业中关村,一座北京油鸡保种场在这里落户。和北京鸭一样,北京油鸡是传统的本地品种,具有多种优良性能,同时也是珍贵的种质资源,在过去一度濒临灭绝。保种场的建成,将为北京油鸡品种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科学试验等方面提供保障,实现原产地保种,促进北京油鸡文化传承。

新农人

走出大学的农学生

在平谷区农业农村局,迂莹莹是一位年轻的农业科技干部,和其他干部不同,她专门服务于平谷一个特殊的农业项目——博士农场。

博士农场项目启动于2022年4月,是农业中关村实施“金三角”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这是一个政府搭台,吸引农业高科技人才入驻创业的新措施。

8月8日,平谷区峪口镇未来果园博士农场,一架无人机起飞,对果树进行施药养护。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8月8日,平谷区峪口镇未来果园博士农场,一架无人机起飞,对果树进行施药养护。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金三角中,科技是核心,而如何才能吸引高科技人才来这里创业?

迂莹莹介绍,平谷区梳理了耕地、果园、日光温室、科研实验室、厂房、园区等应用场景,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可选择、能落地的基础场地保障,当地还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围绕引进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发布了“平谷人才十条”,汇编形成“博士农场”招商政策,并根据农场创建成效,可获得一次性奖励。

在平谷区农业农村局,有一个专门服务于博士农场的“博士农场课”,迂莹莹即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所有创业博士的“小秘书”,负责一切创业企业和政府对接的工作。

北京聚集着大量农业科研机构,仅在农业科技领域,北京就拥有涉农科研院所24所、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0余家,聚集了约50%的农业领域两院院士,以及专业育种人员1000多人、农业科技人员近2万人。“成果出了不少,但很多却无法投入应用;另一方面,实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鲜少有人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说。

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博士农场的创建,无疑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同时,由博士农场开始,这一模式逐渐扩大,平谷区打造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驿站、院士驿站等,平谷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至2023年,平谷区已有117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13位院士、411位博士参与其中。

新引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涵盖种质资源、分子育种、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多个方向,引进荞麦、旱稻、中草药、鲜食玉米、叶菜类蔬菜、食用菌等1000余份种质资源。

众多的科技人才入驻,在短时间内使得一大批创新成果得到成功转化,其中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创新成果,已经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为创业者和当地居民创造新的效益。

在平谷,还有更多的科技人才,通过不同的形式汇聚而来,如科技小院,接纳着大量农学生长年驻扎一线,在田间地头学习、科研。

平谷是农业科研的沃土,多年以来,和众多科研院校、机构合作,大量农业科研单位落户平谷,尤其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的建设。据介绍,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由中国农大和平谷共同建设,于2018年双方签署共建协议,2023年9月7日正式取得《教育部关于中国农业大学征地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的批复》,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在平谷区征地用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这意味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未来,更多高科技人才将汇聚这里,成为平谷科创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产品

技术输出的原产地

9月25日,秋分过后,平谷大桃采收季进入了尾声,苹果即将上市。京瓦中心的“未来果园”中,白色的防雹网,搭建成一片方方正正的庞大“帐篷”,网下的果树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京瓦中心果业分中心负责人代明亮介绍,“未来果园”是果业技术的示范园,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比如矮化密植、机械化管理、水肥一体化等。

调控整个果园管理的,是一个一米多高的铁箱子,这是一个无人机停机坪,负责收纳田间作业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打药施肥在内,这个130多亩的园子,打药、割草等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和机械化,可以节省50%的劳动力。”代明亮说。

在京瓦中心,除“未来果园”外,还有两个类似的农科示范园,一个是现代温室园艺示范园,一个是现代牧业示范园。

8月8日,平谷区峪口镇未来果园博士农场,“小坦克”奔跑在两排桃树中间,对果树进行施药养护。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8月8日,平谷区峪口镇未来果园博士农场,“小坦克”奔跑在两排桃树中间,对果树进行施药养护。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现代温室园艺示范园中,记者看到,全程自动化的水培蔬菜种植系统,正在准备新一季的种植,代明亮介绍,温室全自动的调控体系和封闭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极端气候、病虫害等农业风险的发生,“有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系统,就可以按照订单生产,有多少订单,就生产多少产品,不会因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使生产受到影响。”

正在建设的现代牧业示范园,同样具备众多的优势,同时,它还和远在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实时数据共享,示范园中全天候产生的数据,可以实时共享到大学,供科研人员研究使用。

众多的示范园,兼具着多种现代农业功能,比如科研、人才培养等,同时,这里还是现代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输出地,“这些示范园规模并不大,产品本身也不算多,即便是品质更好、价格更高,但农产品的效益也是有限的。”代明亮说,“这里真正输出的,是各种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比如某种技术体系在这里示范展示,如果有人感兴趣,就可以买回去,我们帮助他们转化成适合当地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再如某种新品种,同样也在示范展示中,实现落地和转化。”

记者了解到,就在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高规格签署《共同打造中国·平谷农业中关村合作框架协议》,使农业中关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对农业中关村的建设给予了更多支持,202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将农业中关村纳入北京市重点产业发展功能区和北京“两区”建设重点产业园区。

“立足北京,放眼全国,影响世界”,或许这正是农业中关村的真正内涵,一个农业科技创新的基地,一个科创成果转化的平台,一个改变农业生产模式的缘起之地。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