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技能“金钥匙” 打开就业新天地

查股网  2025-07-01 12:51  新天地(301277)个股分析

转自: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把握新形势 开创新局面

记者:人社部部长王晓萍在署名文章中指出,准确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局面。如何认识推动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工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

童天: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人才是城乡发展的主体,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两翼”,需要协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乡村人才引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国近3亿农民工的现代化转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者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本质价值追求。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耦合协同发展,农民工也在成长蝶变为“新市民”,以“新型产业工人”“城镇化就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等多重角色深度参与国家各领域经济建设。

同时,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主体,正在经历数智化时代的颠覆性转型,国家密集出台政策促进农民工技能升级和就业创业,使其文化和技能水平普遍提高。

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前辈”,他们比父辈更渴望身份认同,希望留在城市打拼。应把握不同群体农民工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分类精准施策,持续引领农民工队伍转型升级,同步融入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

以县域为载体 拓宽技能提升新路

记者:署名文章提出,要“统筹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这对新时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了哪些方向性指引?

童天:技能是链接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发展、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和劳动者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条件。要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获得更好发展前景,就必须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未来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四方面。

一是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我国农民工规模持续扩大,增速逐渐放缓。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幅0.7%,伴随“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及出生人口下降,未来还将保持这一发展趋势。针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一方面持续进行存量人才的结构性调整,另一方面加强增量人才的创新性发展,精准对接“打开城门”“开放乡村”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人力资源需求,支撑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高质量发展。

二是流动趋势。近年来,农民工返乡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应紧密结合本地优势和支柱产业开展“订单式”精准培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农村集体经济等特定、专有用人需求,可设立专项人才基金,支持异地整合引进教育培训资源、打造“人才飞地”,与就业补贴、金融扶持等方面保障政策相配合,共筑良好的“人才生态”,及时留住并用好人才回流红利。

三是就业结构比重。近年来,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持续提高,2024年农民工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占54.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占44.7%,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面对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应时刻紧盯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结合企业和劳动者实际需求,为市场提供精准、及时的有效培训供给。

四是大龄农民工下沉趋势。调查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24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从34岁上升至43.2岁,50岁及以上的大龄农民工比重从11.4%提高至31.6%。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的大龄农民工在年龄、学历、技能等方面处于劣势,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陷入逐层下沉的通道,或游走于城乡之间。应根据大龄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除生产安全规范、机械制造操作技巧、服务礼仪与流程等方面,还应注重传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助其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位一体”筑基 贯通就业全链条

记者:在统筹发展县域经济背景下,如何打造针对农民工的“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

童天:技能是农民工实现稳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创新的基石,决定其能否更好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有效提升。

“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贯通人才培养核心业务,衔接人才供需两侧,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培训供给效用,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技能人才根基。

各地应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秉持联合育才理念,整合各类育才用才多元主体和资源要素,灵活搭建不同类型的“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全面整合人才开发业务条线、靶向施策。

以校企地参股共建的方式,设立平台机构/组织,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符合本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学院、技能创新中心等实体化平台,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牵引,整合培训、评价、就业等关键环节,紧扣县域产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有效适配人才供需,助力企业技术升级。

同时,建立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实施的联动工作机制,搭建公共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根据县域产业布局特点,成立由企业主导运营的培训机构,院校、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建的“专业动态调整指导委员会”,统筹成员单位的培训资源和用人需求,按照岗位要求开展人才培养。

发挥双向优势 就近培训上岗

记者:如何充分发挥“输入地有培训资源,输出地有人力资源”的双向优势,帮助农民工就近培训、直接上岗?

童天:要充分发挥“输入地有培训资源,输出地有人力资源”的双向优势,需高标准落实农民工培训供需的精准对接,建议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体系。要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对整合培训资源的赋能作用,将各类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纳入信息采集点位,构建全国一体化、分层建设的职业技能培训大数据库,加强不同主体、不同地区、央地之间的数据汇聚、共享开放、供需对接和开发利用。

二是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把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对产业变革和就业市场的精准感知,引导集聚域内企业、一流机构、一流课程和一流师资,为“人才慢变量”搭建超前谋划、科学应变的敏捷培训体系。同时,培训体系建设要兼顾农民工综合能力培育的长期性和知识技能更新的及时性,立足市场实际需求,及时发布技能培训职业(工种)目录。

三是差异化构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区分不同层次、行业类型的用人需求,以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校企、区域互补融合的培训资源共享共建体系,建立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的技能培训课程选修制度以及校企间的师资互聘制度等。灵活配置学历提升、技能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异地合作设立培育基地。

四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依托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鼓励本地、异地优质培训机构,与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发挥服务社会职能,联合行业组织、中小企业、社区等共建技能训练营,按需培训,精准提升农民工群体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养。

内容来源:《求是》杂志2024年第21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内容来源:《求是》杂志2024年第21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本版图表漫画 赵乃育 绘本版图表漫画 赵乃育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