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激增难掩利润下滑:思泉新材的“技术困局”
本文源自:金融界
根据思泉新材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51.10%,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3.88%至0.5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研发费用达到3620.13万元,同比激增56.43%,创下历史新高。作为电子电气功能性材料供应商,思泉新材在散热领域拥有完整产品线,客户涵盖北美大客户、小米、比亚迪等知名企业。
研发投入与利润增长严重背离。2024年思泉新材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5.52%,较2023年的5.33%继续攀升,但这一投入并未转化为利润增长。对比发现,公司研发费用四年间增长125%,而同期归母净利润却下降1.89%。更值得警惕的是,3620万元的研发投入已接近2271万元销售费用的1.6倍,这种"重研发轻市场"的失衡策略正在拖累整体盈利能力。
核心技术突破存疑。虽然年报强调"积极推进多个在研项目",但核心财务数据暴露出研发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营收大增51%的背景下,扣非净利润反而下降6.25%,说明新增研发投入未能带来相匹配的产品溢价或成本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重点布局的液冷、电子胶粘剂等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益,而传统散热产品毛利率持续承压,反映出技术升级未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种研发投入的"黑洞效应"已持续多年。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2735万元时,研发费用占比为6.09%;到2024年研发费用增至3620万元,占比却降至5.52%,表明研发规模效应正在递减。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新领域拓展需要持续高投入的背景下,思泉新材若不能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将陷入"投入增加-效益下降"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