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鑫生活:可降解餐饮具领域标杆企业,三季报业绩亮眼,全球化布局显韧性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可降解餐饮具行业迎来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三季度财报,不仅实现营收利润双位数增长,更凭借首创的“境内+境外”双生产基地战略脱颖而出,在行业竞争中构筑起差异化优势,成为可降解餐饮具领域兼具成长性与抗风险能力的标杆企业。

核心业绩:营收利润双轮驱动,增长动能强劲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恒鑫生活实现营业总收入13.84亿元,同比激增长19.49%;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增长14.12%,基本每股收益达1.33元。从行业对比来看,其营收增速在A股98家家居用品行业公司中排名前列,远超行业平均8.7%的增速水平,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活力。
图表1:恒鑫生活2025年前三季度财务指标:

这一增长并非依赖单一市场,而是源于多业务线的协同发力——其中,可降解餐盒、环保吸管等核心产品营收同比增长23.1%,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9.46%;传统不可降解产品凭借稳定的客户群体与渠道优势,营收保持12.5%的稳健增长,形成“环保产品拉增长、传统产品保基本” 的双引擎格局。
单季度数据更凸显增长韧性。2025年第三季度,恒鑫生活营业收入达5.13亿元,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20.65%,较上半年单季均值(4.39 亿元)增长12.3%,呈现“逐季加速”的良好态势。这一趋势背后,是公司海内外订单交付能力的持续提升,为业绩增长提供了稳定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增长具备可持续性:近五年公司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0%以上,远高于行业15%的平均复合增速,持续的高增长印证了公司产品竞争力与业务模式的成熟度,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恒鑫生活2025年关键指标趋势(单位:亿元 /%)

盈利质量:成本管控与资产效率的双重优势
尽管受PLA、PBAT等核心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恒鑫生活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微降2.56个百分点至24.39%,但15.79%的平均营业利润率仍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较行业平均利润率(10.2%)高出5.5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优势显著。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精细化的成本管控体系:一方面,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锁定约60%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8.3%,生产良率提升至98.2%,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
费用端的优化同样亮眼。前三季度,恒鑫生活销售费用率为1.91%,同比下降,主要源于线上渠道占比提升—电商平台、社群营销等线上渠道营收同比增长,降低了线下展会、经销商返利等费用支出;研发费用率同比微降0.46个百分点至 2.94%,但研发投入绝对值仍同比增长13.8%,重点投向可降解材料改性、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等领域,实现“降费率不降投入”的高效研发模式。
资产质量指标一样表现优异。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恒鑫生活资产总计达2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9.5%,其中固定资产同比增长62.1%,主要源于国内新生产线投产及泰国工厂产能落地,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为后续产能释放提供了硬件支撑。
与此同时,公司应收账款控制在1.98亿元,同比仅增长5.2%,远低于营收增速,应收账款周转率达6.9次,同比提升0.8次;销售商品收到现金14.87亿元,现金营收比达107.5%,远超行业85%的平均水平,强劲的现金回流能力印证了公司收入质量的高稳定性,也为后续战略投入提供了充足资金保障。
战略突破:全球化产能布局的首创性实践
作为可降解餐饮具领域的领军企业,恒鑫生活在行业内率先启动“境内+境外”双生产基地战略,2025年4月泰国工厂完成首次发货,成为行业内少数实现东南亚产能落地的企业,这一首创性布局有效对冲了全球贸易环境波动风险。
同时,恒鑫生活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已形成明显的协同效应:公司将65%的IPO 募集资金(约5.38亿元)投入“年产3万吨PLA可堆肥绿色环保生物制品项目”,目前已实现可降解产品营收占比49.46%,与不可降解产品形成均衡布局。这种“环保+常规”的产品矩阵结构,既响应了全球环保政策趋势,又保障了业绩稳定性,在行业转型期构建了独特竞争优势。
当前全球可降解餐饮具渗透率正加速提升,恒鑫生活凭借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获得政府补助0.47亿元,彰显政策对其行业地位的认可。华安证券等机构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将保持8%以上增速,对应PE估值逐步回落至26倍左右,成长价值凸显,公司正进入“业绩增长+价值重估”的良性循环。
结语
恒鑫生活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展现了“增长稳健、质量优良、战略领先”的鲜明特征。营收利润双增的业绩表现、全球化产能布局的首创实践、优异的资产质量与盈利水平,共同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在环保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随着新增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全面实现业绩与价值的同步提升。(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