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宏工科技登陆创业板,业绩狂飙后面临周期性承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东莞再添一家A股上市公司。4月17日,东莞宏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工科技”)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开盘价72.20元,上涨171.43%。
作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的物料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宏工科技在2019-2021年新能源行业爆发期中实现了营收三年复合增长率76.5%的惊人增长,2023年营收达到31.98亿元。公司核心优势在于锂电池物料处理设备的专业化技术积累,在前段搅拌、输送及后段处理环节拥有多项专利技术,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达5.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公司也面临着客户集中度高、应收账款激增以及存货周转率下降等经营挑战。
从行业角度看,全球新能源设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8%以上,为宏工科技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但另一方面,行业也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和产能过剩风险。
与同业上市公司相比,宏工科技的业务模式更为专注。宏工科技始终聚焦于物料自动化处理这一细分领域,这种"小而美"的战略使公司能够在特定环节做深做精,但同时也面临着业务多元化不足的风险。2023年,公司锂电池领域收入占比高达89.7%,这种高度依赖单一行业的收入结构在当前新能源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值得警惕。
此次宏工科技IPO募集资金净额4.74亿元,主要投向智能化装备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和补充流动资金,将显著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流动资金的补充将缓解营运资金压力。然而募投项目在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可能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
短期来看,公司2024年业绩下滑已成定局。对于中长期而言,公司在技术积累、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若能成功拓展半导体、医药等新应用领域并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有望实现稳健增长。
业绩狂飙突进后逐步回落
宏工科技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东莞市桥头镇,是一家专注于粉料、粒料、液料、浆料等散装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4月17日,宏工科技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发行价26.60元/股,发行市盈率7.05倍(扣非后),募集资金总额5.32亿元。
当前,锂电池生产工艺可分为前段(电极制备)、中段(电芯装配)和后段(化成分容)三大环节,宏工科技主要提供前段工序中的物料自动化处理系统,包括浆料搅拌设备、输送系统及后处理设备等,是锂电池生产设备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供应商。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在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设备领域市场占有率约15%—18%,仅次于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维权)等行业龙头,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差异化优势。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全球新能源设备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GGII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市场规模达到850亿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25.4%。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和储能市场需求爆发,锂电设备行业未来五年仍有望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与此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如从液态电池向半固态电池演进)和产能过剩风险的双重挑战,这对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储备和客户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收入结构看,宏工科技存在明显的客户集中风险。2021—2023年,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68.3%、72.5%和58.7%,虽然2023年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最大客户A的销售额占比在2022年曾达到39.8%,2023年降至28.5%。这种大客户依赖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带来规模效应,但也使公司议价能力受限,并容易受到单一客户资本开支波动的影响。
上市公告书显示,宏工科技的盈利能力演变呈现出典型的行业周期特征,在2021—2022年新能源行业爆发期成功切入宁德时代供应链,实现了超高速增长,而随着下游产能扩张放缓,2023年以来增速明显回落。
宏工科技的盈利能力在行业景气周期表现出色,但周期性特征明显,且2023年以来面临增速放缓和盈利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
从营收来看,宏工科技的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5.79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31.98亿元,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34.9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中,2021—2022年,宏工科技营收呈现爆发式增长,从5.79亿元跃升至21.78亿元,同比增长276.2%。这一异常增速源于一方面全球新能源行业超预期发展,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同比增长55%;另一方面,公司成功完成对多家头部客户(如比亚迪)的批量供货,大客户订单占比显著提升。
从2023年下半年起,受锂价下跌影响,部分电池厂商开始推迟产能建设,下游扩产节奏调整,宏工科技营收增速放缓,宏工科技2023年第四季度营收环比下降28%,这一趋势在2024年延续。
在经历业绩狂飙后,宏工科技业绩迎来了下滑。2024年1—9月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为145,903.48万元及11,139.90万元,同比下滑 26.44%及37.42%。
宏工科技预计,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预计下滑19.02%—26.8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下滑 28.43%—35.06%,显示出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压力。
宏工科技表示,若新能源下游扩产进度不及预期、公司无法持续获得优质客户订单,则公司未来业绩将面临持续下滑的风险。
"小而美"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此次宏工科技IPO募集资金净额4.74亿元,主要投向智能化装备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和补充流动资金三个领域,从上市公告书也可以发现其"小而美"背后的结构性隐忧。
与同业上市公司相比,宏工科技的业务模式更为专注。宏工科技始终聚焦于物料自动化处理这一细分领域。这种"小而美"的战略使公司能够在特定环节做深做精,但同时也面临着业务多元化不足的风险。2023年,公司锂电池领域收入占比高达89.7%,这种高度依赖单一行业的收入结构在当前新能源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值得警惕。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宏工科技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其研发投入、专利储备和技术团队构建了公司的核心壁垒。
在研发创新方面,宏工科技的研发投入呈现绝对额快速增长但占比下降的特点。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21年研发费用为0.32亿元,占营收比例5.53%;2022年增至0.89亿元,占比降至4.09%;2023年达到1.66亿元,占比5.19%,绝对值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3.5%,略低于营收增速。
宏工科技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高均匀性搅拌技术、粉体精确输送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模块化设计平台四大方向,从技术应用效果看,宏工科技的设备性能参数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从研发投入结构看,宏工科技将约60%的研发资金用于锂电池物料处理设备升级(如高粘度浆料搅拌系统),25%用于新领域拓展(如半导体材料设备),15%用于基础技术研究(如粉体力学仿真平台),但长期来看,基础研究占比偏低可能限制突破性创新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技术成果转化率较高,近三年研发项目产业化率达82%,主要得益于紧密的客户协作开发模式。例如,公司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高镍正极材料专用搅拌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量产项目,年销售额超3亿元。这种"研发即订单"的模式降低了技术商业化风险,但也可能导致研发方向过度依赖现有客户需求。
宏工科技当前重点开发方向包括钠离子电池专用设备、半导体材料处理设备和智能化升级等方向,如用于半导体领域的硅粉体精确计量系统,正在客户端验证。这些新方向拓展若能成功,将有效降低公司对锂电池行业的单一依赖。
但跨领域发展也面临技术门槛高和客户认证周期长的挑战。以半导体设备为例,从产品开发到通过客户验证通常需要2—3年,其间需持续投入且无确定性回报。
总体来看,宏工科技的创新能力在细分领域建立了差异化优势,支撑了过往的高速增长。面对行业技术变革加速的挑战,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平衡短期客户需求与长期技术布局,同时加强核心人才保留,才能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在流动资产方面,宏工科技的流动资产构成在过去三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存货为主转向应收账款占主导,这一转变反映了行业周期变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2021年至2023年,公司流动资产从10.95亿元增长至37.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3%,与营收增速基本匹配。
其中,应收账款的快速增长尤为引人关注:2021年末为2.05亿元(占流动资产18.74%),2022年末激增至6.94亿元(占比23.63%),2023年末进一步攀升至13.71亿元(占比36.85%),2024年9月底已达14.48亿元(占比46.57%)。这种超营收增速的应收账款增长直接导致了公司现金流状况恶化。宏工科技的资产质量反映出高增长背后的隐忧,特别是在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方面有待改善。
宏工科技本次IPO募集资金净额4.74亿元,这些资金将显著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按2023年末数据测算,募资完成后资产负债率将从65.8%降至约55%。同时,流动资金补充将缓解营运资金压力,预计可支持新增8—10亿元订单的运营需求。
然而,募投项目也面临投资效益风险,生产基地建设周期2年,达产需3—4年,在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可能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未来,宏工科技需要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同时,改善客户结构和营运效率,才能实现更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