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风险严重 两年被罚逾4000万元 华夏银行甩卖信用卡坏账最高单项本息总额17.29亿元

查股网  2025-01-12 13:56  华夏银行(600015)个股分析

从去年年底至今,不少银行发布公告“出清”不良资产,银行业加速“甩包袱”的背后,是行业面临的资产质量压力。去年年末,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连发4期转让公告,转让不良贷款项目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过了53.31亿元,引发社会关注。

连发4期不良转让,本息总额合计超53.31亿元

银登网公告显示,自去年年末以来,华夏银行发布公告,转让多笔不良资产,仅2024年11月6日一天,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就连发4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未偿本金总额合计逾31.64亿元,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过53.31亿元。江苏经济报记者查询发现,4期转让项目中有3期的未偿本息总额超过10亿元,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未偿本息总额为17.29亿元,系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2024年第12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该项目涉及资产14821笔,未偿本金总额达12.47亿元,项目公开竞价起始价为1.205亿元,是未偿本金总额的0.96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贷款已经全部核销完毕。其中,有14795笔贷款没有提起诉讼,而终结执行的有26笔。

去年,华夏银行发布了14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公告。有业内人士表示,不良贷款转让是金融机构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转让不良贷款,一般来说是希望通过对风险资产的转移,减轻自身的风险负担并提高资产质量。该人士还透露,就连近期金融业培训的主题也由前些年的“营销”“获客”转变为“不良资产处置”“盘活存量资产”等。

接连接到罚单,省内多家分行内控风险频出

实际上,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78.46亿元;不良贷款率虽较2023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至1.61%,但仍居9家A股上市股份行之首。此前的2021至2023年年末,华夏银行分别以1.77%、1.75%、1.67%的不良贷款率位居9家A股股份行第二、第一、第一的位置。

在抛售不良资产的同时,华夏银行近期接连收到罚单,其中包括江苏省内多家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1月6日,华夏银行朔州分行因“信用卡资金管控不到位”被处罚款30万元;1月3日,华夏银行南通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尽职”被处罚款40万元;1月3日,华夏银行连云港分行因“福费廷部分资金回流开证人、办理无真实交易背景银票业务”被处罚款50万元,该行营销一部总经理徐蕾、时任营销四部总经理李琦分别被处罚款6万元;2024年12月31日,华夏银行扬州分行因“以贷款、贴现资金等转作存款或保证金,虚增存款”被处罚款60万元,该行业务部总经理姜俊被处罚款6万元。

江苏经济报记者根据官网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梳理发现,在2022年12月至2024年12月这两年内,华夏银行被罚款的分支行共有58家(次),罚款总额为4243万元。其中,2024年内罚款总额2812万元,涉及分支行26家(次)。官方公布的华夏银行分支行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中,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等几个方面是华夏银行较为集中的高发风险点。

新一届董事会“老龄化”?将面临多重压力

企查查网站显示,华夏银行连云港分行现任负责人为丁俊根,是去年8月新上任的负责人,上任仅4个月,该行就因违规被处罚。华夏银行南通分行现任负责人为顾志斌,除了去年底的处罚外,该行去年7月底该行还曾因“银票及国内信用证业务管理不尽职”被罚40万元,时任海安支行行长翟建春因此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6万元。此外,华夏银行扬州分行负责人为李定华,自2018年10月起担任该行负责人,在其任期内,该行多次因违规被罚,除去年年底的处罚外,该行2020年12月曾因“贷款资金用途管控不到位;存贷挂钩”被罚70万元;2023年7月曾因“不正当价格行为”被罚20万元等。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12月12日,华夏银行将召开股东大会,决定第九届董事会人选为李民吉、瞿纲、杨伟、刘瑞嘉、宋继清。有市场人士认为,五位执行董事中有四位将于一两年后满60岁,年龄整体偏大。华夏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华夏银行董监高人员合计从公司领取的税前报酬总额为1745.51万元。其中,执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宋继清领薪260.1万元,董事长李民吉报酬为75.16万元,两名副行长薪酬均在70万元左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李民吉的华夏银行董事长任期自2017年4月14日起至今,已超过7年。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结合自身行业、所处地域的特点,加强重要岗位管控,建立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轮岗制度,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不良贷款化解、内控治理、增收增利等多重问题,将令新一届董事会面临更大考验。其中,增收增利的压力可能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