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曝一笔对公信贷逾期,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承压

查股网  2025-11-13 10:53  华夏银行(600015)个股分析

11月11日,A股上市新大洲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大洲控股”)发布一则公告,曝出华夏银行的一笔对公信贷逾期。

公告称,新大洲控股的全资子公司——新大洲(浙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商贸”)因与华夏银行宁波分行之间的借款合同纠纷,被华夏银行起诉。目前尚未开庭,涉诉金额约8134万元(包括本息、罚息、复利等)。

与此同时,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今年发布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已经来到第15期,最新一期债权总额超13亿元,将在11月下旬启动竞价。

进入2025年后,华夏银行的不良处置力度加大,不良率得到压降。但横向对比,该行的资产质量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依然较低。资产质量本就承压的情况下,若对浙江商贸的贷款无法回收,将进一步加重该行的不良压力。

借款人亏损多年,仍向其发放大额贷款

根据公告披露,此次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原告是华夏银行,被告有浙江商贸、海南新大洲实业、大连和升控股集团、新大洲投资、新大洲控股。其中,浙江商贸是借款人,新大洲控股等其他被告是担保人。

2023年9月18日-2023年9月20日,华夏银行宁波分行每天分别对浙江商贸发放3060万元、3180万元、1760万元,三天合计发放贷款8000万元,用作浙江商贸的经营周转。

这三笔贷款都使用固定利率,借款期限均为一年,还款方式都是按季结息,结息日是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0日。

2024年9月,贷款到期,随后华夏银行对这三笔贷款进行了统一展期,最新的展期借款期限为2024年9月11日-2025年9月10日。只是,截至今年9月10日,浙江商贸却未能向华夏银行支付8000万元到期本金以及约104.38万元利息。

随后,华夏银行一纸诉状,将浙江商贸及相关担保方告上法庭,请求判令浙江商贸归还相关本息,新大洲控股等被告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以及要求对新大洲控股名下的5400万股五九集团股权、新大洲投资名下一处不动产的折价或拍卖/变卖款项均享受优先受偿权。

11月3日,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在公告中,新大洲控股透露,浙江商贸已经将这笔8000万元的借款本金和相关利息确认进负债入账,并表示正积极与华夏银行及第三方沟通协调,寻求解决方案。

目前,该案尚未开庭,更多信息有待进一步释出。只是,从被告方的经营状况来看,华夏银行想要收回这三笔贷款,恐怕会是一场“持久战”。

先看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浙江商贸成立于2016年6月,原名宁波恒阳食品有限公司(于2024年4月更名),是一家食品销售类企业。

纵览浙江商贸成立以来的业绩,2019年该公司净亏损2103.85万元,此后便连年亏损,2019年-2023年合计亏损超7000万元。目前,浙江商贸的财务信息只更新至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营收为0,净利润为-169.8万元。

母公司新大洲控股的经营状况也称不上好。企业预警通显示,该公司近三年里有4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公司法定代表人韩东丰近一年里也有4条限高消费记录。

业绩表现方面,新大洲控股是从2018年开始连续亏损的,2018年-2024年合计亏损超22亿,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7806万元进一步扩大至亏损1.02亿元。

暂且不论华夏银行这三笔贷款能否收回,只看信贷交易发生节点——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向浙江商贸发放贷款是在2023年,此时无论是浙江商贸还是作为母公司兼担保人的新大洲控股,都已经亏损多年。

在明知借款人连年亏损的情况下,华夏银行依然向其发放大额贷款,很难不让外界对该行的授信管理以及信贷风控能力产生质疑。

不良压力仍存,风险抵补能力已下行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银行的逾期贷款余额为409.76 亿元,贷款逾期率为1.7%,占比与2024年末持平。

这是截至目前已知的最新逾期数据,浙江商贸这3笔贷款逾期发生在第三季度,进一步加重了华夏银行的信贷逾期压力。

2025年,华夏银行的不良处置力度明显加大。

个贷方面,截至目前,该行信用卡中心已发布15期个人不良债权转让项目。最新一期转让项目将在11月下旬启动竞价,合计借款本金约6.32亿元,合计息费约6.8亿元,绝大多数都是未诉讼资产,借款人集中于山东省,加权平均逾期天数为1458天。

对公贷款方面,目前,华夏银行各分支机构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一共有超60笔对公不良债权正在招商中。这些不良债权少则本息几百万,多则本息合计上亿。

频繁的个贷不良转让和大批量的对公不良转让项目背后,是华夏银行较大的不良压力。截至三季度末,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58%,虽然较年初压降了2bps。但横向对比,在9家已披露三季报的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行中,华夏银行的不良率仍然是最高的。

而这一不良率,已经是华夏银行极力压降不良后的水平。在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华夏银行行长瞿纲表示,该行在第三季度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消耗拨备处置不良贷款,降低不良率,优化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得到优化后,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释放利润空间,反哺盈利端。理想情况下,这会是一个良性循环。华夏银行的三季报也展现了这个“循环”。

今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的营收为648.8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79.82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8.79%、2.86%。利润降幅低于营收降幅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16.19%至181.97亿元。

浙商证券在研报中测算得出,华夏银行通过减少拨备计提,释放了约28.2亿元的利润,有效改善利润端表现。

但要达成这一良性循环,需要拨备充足、风控有效、资本稳健等前提。事实上,在大量消耗拨备处置不良后,华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较年初大幅下降了12.56个百分点,仅剩149.33%。

与此同时,华夏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规模仍高达565.15亿元,占总贷款的2.32%。关注类贷款同样属于问题贷款,若后续无法收回,极易下迁至不良。贷款关注率+不良率高达3.9%的情况下,华夏银行的拨备覆盖水平和风险抵补能力略显不足。

若后续华夏银行的资产质量未能持续优化,抑或新增不良变多,不良率反弹,都有可能增大风控和拨备压力,影响到本就承压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