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8千万贷款“踩雷”连年亏损企业!不良率居股份行榜首,风控漏洞引质疑

在银行业加速推进资产质量优化的行业背景下,华夏银行却陷入了信贷逾期频发、风险抵补能力下滑的双重困境。11月以来,一则上市公司公告揭开了该行对公信贷管理的漏洞——向连年亏损的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后遭遇逾期,涉诉金额超8千万元。与此同时,该行频繁处置个人及对公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持续走低,在A股上市股份行中资产质量排名垫底,其风控体系与经营稳健性正遭受市场强烈质疑。
此次信贷逾期事件的主角,是华夏银行宁波分行与新大洲控股全资子公司浙江商贸的借款纠纷。公告显示,2023年9月,华夏银行宁波分行在三天内分三笔向浙江商贸发放合计8000万元经营周转贷款,借款期限一年,后于2024年9月办理展期。然而,截至2025年9月展期到期,浙江商贸未能偿还本金及利息,合计逾期金额约8134万元,华夏银行遂将借款人及担保方诉至法院,目前案件已立案但尚未开庭。
令人费解的是,华夏银行发放贷款时,借款人及担保方的经营状况早已亮起红灯。公开信息显示,浙江商贸自2019年起便陷入持续亏损,2019至2023年累计亏损超7000万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出现营收为0、净利润亏损169.8万元的极端情况,且期间完成更名,经营稳定性堪忧。作为担保人的母公司新大洲控股,经营状况同样糟糕,2018年起连续七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22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02亿元,还存在4条失信被执行人记录,法定代表人被限制高消费。
在借款人和担保方均已连续多年亏损、信用风险暴露明显的情况下,华夏银行仍选择发放大额贷款,无疑暴露了其授信审批流程的严重缺陷。信贷业务的核心在于风险把控,银行本应通过严格的尽职调查,筛选经营稳健、还款能力充足的企业作为放贷对象,而华夏银行此次操作,不仅违背了信贷风控的基本逻辑,也让外界对其授信管理的专业性和合规性产生极大疑问,难免让人猜测是否存在内部流程失效或利益输送等潜在问题。
此次8千万元对公贷款逾期,并非华夏银行资产质量问题的个例,而是该行整体信贷风险的一个缩影。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虽加大了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但不良压力依然居高不下。个人信贷方面,该行信用卡中心已推出15期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最新一期转让债权总额超13亿元,涉及借款本金约6.32亿元,息费约6.8亿元,借款人集中于山东地区,加权平均逾期天数高达1458天,部分资产甚至未进入诉讼程序,回收难度极大。
对公信贷领域的不良处置同样紧迫,目前华夏银行各分支机构在阿里资产交易平台挂牌的对公不良债权超60笔,本息规模从几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覆盖多个行业,反映出该行对公贷款风险的广泛性。即便如此,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1.58%,在9家已披露三季报的A股上市全国性股份行中排名第一,虽较年初微降2个基点,但仍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压降不良率、改善利润表现,华夏银行选择通过减少拨备计提的方式释放利润。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16.19%至181.97亿元,浙商证券测算显示,此举为华夏银行释放约28.2亿元利润,使得归母净利润降幅(2.86%)低于营收降幅(8.79%)。但这种“以拨备换利润”的方式,是以牺牲风险抵补能力为代价的。截至三季度末,华夏银行拨备覆盖率已降至149.33%,较年初大幅下降12.56个百分点,接近监管红线,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削弱。
更值得警惕的是,华夏银行仍有大量潜在风险尚未暴露。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关注类贷款规模高达565.15亿元,占总贷款比例的2.32%,关注类贷款作为“准不良资产”,若后续企业经营状况未能改善,极易下迁至不良贷款。目前该行关注类贷款率与不良率合计已达3.9%,在拨备覆盖率不足150%的情况下,一旦新增不良贷款增多,或关注类贷款集中迁徙,华夏银行将面临拨备不足、不良率反弹的双重压力,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对于银行业而言,资产质量是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而风控能力则是保障资产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华夏银行此次因风控失守导致贷款逾期,叠加整体资产质量不佳、风险抵补能力下降的现状,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不仅会影响自身经营稳健性,还可能损害存款人利益和市场信心。当前,华夏银行亟需正视自身存在的授信审批漏洞和风控体系缺陷,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加强风险排查与预警,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同时补充资本、提升拨备水平,切实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资本市场对华夏银行的表现也持谨慎态度,2025年前三季度,该行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业绩增长乏力,资产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未来,若华夏银行无法在风控优化和资产质量改善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劣势将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面临监管处罚、市场份额流失等更严峻的挑战。对于投资者和存款人而言,也需密切关注华夏银行的风险变化,理性评估其投资价值和存款安全性。
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风险管控和合规经营,华夏银行此次暴露的问题,为整个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经营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银行更应坚守信贷风控底线,完善授信管理体系,提升风险识别和处置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而华夏银行能否走出资产质量困局,重建市场信心,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