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新领导班子遭遇“下马威” 业绩重回下滑道 地产业务不良双升
中高层调整、停售大额存单、再诉泛海系……民生银行(600016)近来动作频频。除了中高层调整是在今年3月开启,民生银行的另外两波操作是在刚刚发布今年一季度财报后进行的。该季度,民生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双降,可谓给了新领导班子一个“下马威”,上一次如此“双降”是在2023年二季度。
业绩处于疲态 旧账问题丞待解决
4月29日晚,民生银行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营收342.73亿元,同比下降6.80%;归母净利润134.31亿元,同比下降5.63%。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民生银行资产总额77275.11亿元,比2023年末增加525.46亿元,增幅0.68%;负债总额70750.29亿元,比2023年末增加378.65亿元,增幅0.54%;不良贷款总额649.74亿元,比2023年末减少1.23亿元;不良贷款率1.44%,比2023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49.36%,比上年末下降0.33个百分点。
《投资快报》记者观察到,实际上近4年民生银行的业绩始终处于疲态。2020年-2023年,民生银行营收四连降;净利润经历了2020年同比36.25%的大幅下降后逐年小幅增长,也算难得回了点血,但远远低于2019年的水准。
市场分析认为,旧账始终是横在民生银行心头的伤。近期,公布两位副行长任职资格获准之余,民生银行还对外披露了一起官司——其已将“泛海系”及泛海集团掌舵人卢志强告上法庭,涉案借款本金接近55亿元。与“泛海系”之间的巨额借款纠纷,无疑暴露了民生银行贷款方面的风险敞口。叠加房地产业的调整与银行业息差不断收窄,民生银行的盈利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净利润一度退回10年前水平。
曾几何时,民生银行被外界冠以“小微之王”,一度是除招行之外存在感最强的股份银行,如今光环日渐暗淡,甚至沦落到与自家股东“对簿公堂”追讨欠款的地步。对民生银行来说,“泛海系”始终是个特别的存在,不仅是债务人也是主要股东,更是早期公司成立时的发起人,“泛海系”实控人卢志强也长期在该行担任副董事长、非执行董事职务。
判决落地后因陷入债务危机的“泛海系”及卢志强无力给付,民生银行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目前泥足深陷的“泛海系”,仅泛海控股及泛海集团的被执行总金额就合计接近490亿元,对民生银行的巨额欠款已然力不从心。
作为贷款方的民生银行,两次向“泛海系”诉讼讨债涉及的本金和利息远远超过了百亿元。这是什么概念?2023年,民生银行的净利润为358亿元。“泛海系”逾期未还的欠款显然占到该行一年净利润的3成左右。
纠纷债务“冰山一角” 房地产不良双升
发生纠纷的债务只不过是其中一角。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泛海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在民生银行的贷款余额仍高达187.26亿元,规模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大家保险(269亿元)。
2020年末至2022年末,“泛海系”一度是民生银行贷款规模最大的关联方,贷款余额更是连续3年超过210亿元。作为泛海集团旗下曾经的上市主体,泛海控股(已退市)早已实质性违约。2023年前三季度泛海控股账上的货币资金仅为16亿元,而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借款却高达56亿元,偿债能力非常严峻。
在此状况下,民生银行在“泛海系”身上的超187亿元贷款已存在严重的减值风险,尤其涉及房地产领域。
5月10日公布的追债对象中,除了泛海控股和泛海集团,泛海不动产投资、星火房地产、泛海建设 青岛 、深圳泛海置业等“泛海系”地产公司均在民生银行的被告之列。
近年来先后出险的阳光城、金科、蓝光发展等房企,也都是民生银行的战略合作伙伴。这些房企陷入债务危机后体现在民生银行的资产质量上,就是房地产业不良贷款及不良率连年攀升。
2020年末至2023年末,民生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30.4亿元、95.74亿元、155.45亿元、170.38亿元,对应的不良率分别为0.69%、2.66%、4.28%、4.92%。衡量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的两大指标,均已连续3年出现“双升”局面。
回顾过去几年,伴随着民生银行的几个重要话题是频频踩雷、屡接罚单、不良贷款率居高。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民生银行高管的薪酬却是行业里数一数二的。如今在营收和净利润继续双降、息差收窄的时候,如何持续回血将是民生银行新领导班子的首要课题。
“囿于经济结构转型重组和房地产板块还未明显复苏,民生银行资产质量仍然面临压力。下一步将提升风险管控的主动性,加强风险排查和预警,加强高风险领域的不良资产处置。”副行长黄红日在民生银行业绩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