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增收不增利

查股网  2025-09-07 08:24  民生银行(600016)个股分析

近日,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报告,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成绩单。报告期内,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23.84亿元,同比增长7.83%,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滑4.87%至213.80亿元。这一看似矛盾的财务表现背后,是银行业在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中间业务分化等多重挑战下的战略抉择。

营收结构重构:利息与非息收入“冰火两重天”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的大背景下,民生银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实现492.03亿元,同比微增1.28%。这一增长得益于生息资产规模的稳健扩张与净息差的企稳回升——生息资产日均规模达到71,224.47亿元,同比增长579.32亿元,净息差较上年同期提升1个基点至1.39%。

具体而言,民生银行通过优化贷款结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高收益领域。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加193.94亿元至44,698.74亿元,在总资产中占比提升至57.54%,其中一般性贷款规模占比达到56%,较上年末上升1.85个百分点。这种“做厚资产”的策略不仅对冲了净息差收窄的负面影响,更通过提升高收益资产占比实现了利息收入的逆势增长。

然而,非利息净收入的表现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上半年该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31.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5%,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96.85亿元,同比微增0.41%。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折射出中间业务发展的结构性分化:一方面,支付结算、代发工资、供应链金融等重点业务通过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场景,实现了低成本结算存款规模与占比的同步提升,成为非息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受资本市场波动、监管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导致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实现微增。

值得注意的是,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并未完全转化为净利润增长,反而因营业支出增加和资产减值损失扩大,最终导致净利润同比下降4.87%。这种“增收不增利”现象,既反映了当前银行业在收入端与成本端双重压力下的经营困境,也凸显了民生银行在盈利模式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何在保持非息收入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并提升资产质量。

资产质量博弈:风险化解与结构优化并重

在资产质量方面,民生银行上半年面临一定压力。截至报告期末,该行不良贷款总额为660.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2亿元,不良贷款率微升0.01个百分点至1.48%。尽管不良率仍处于行业合理区间,但这一微幅上升仍引发市场关注。对此,民生银行采取“双管齐下”策略:一方面通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升拨备覆盖率至145.06%,较上年末上升3.12个百分点,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提升优质资产占比,从源头上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从资产负债表结构看,该行总资产规模较上年末下降0.59%至77,689.21亿元,主要系负债端主动调整所致——负债总额下降917.92亿元至70,666.09亿元,降幅1.28%。这种“缩表”策略并非被动收缩,而是主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表现。具体而言,吸收存款总额较上年末增加619.07亿元至43,110.02亿元,在负债总额中占比提升至61.01%,其中个人存款占比上升1.40个百分点至31.96%,零售储蓄存款增长6.15%至13,544.15亿元。

在零售业务领域,民生银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达到31,539.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5%,其中金卡及以上客户金融资产占比高达85.74%,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增长11.79%至9,680.44亿元。这种“大零售”战略的成效,既得益于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高净值客户业务的深耕,也源于支付结算、代发工资等基础业务的场景化拓展。

然而,零售贷款业务却出现小幅收缩——零售贷款(含信用卡透支)合计17,232.7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7%,其中信用卡透支减少273.45亿元至4,499.02亿元,按揭贷款则逆势增长202.97亿元至5,771.58亿元。这种“按揭增、消费贷减”的结构变化,既反映了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背景下消费信贷需求的疲软,也体现了该行在零售贷款投放上的审慎态度——通过优化贷款结构,提升按揭贷款等低风险资产占比,从源头控制资产质量风险。

民生银行的半年报数据,既是对当前银行业经营环境的真实映射,也是其转型路径的阶段性总结。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净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的大背景下,该行通过“稳息差、拓非息、优结构、控风险”的策略组合,实现了营业收入的逆势增长,但净利润的下滑也暴露出转型过程中的阵痛。

在“增收不增利”的表象之下,是银行业在经济转型期对盈利模式、风险管控、战略定力的深度思考。对于民生银行而言,如何在保持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将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