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产品供给,与企业同频共振:民生银行的服务小微“进化论”

文|顾柠
在庞大的经济体系肌体中,小微企业如同最活跃的细胞,是稳定就业、改善民生、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精准服务小微企业是核心要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达3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31%。在这片服务实体经济、滋养市场主体的广阔领域中,金融机构如何精准破题、有效服务?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小微金融领域的探索者,中国民生银行(以下简称“民生银行”)以持续创新产品供给,在跨境、消费、科创等关键领域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及时助力。
数据赋能,解外贸企业“燃眉之急”
全球化竞争格局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几年,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小微外贸企业常面临“有订单、无资金”的困境,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等方式,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数字金融服务。
例如,民生银行对面向外贸企业的全线上自动化授信产品“出口e融”进行了产品升级迭代,企业在获批“出口e融”贷款额度的同时,可以获批最高100万元的“金融衍生品”额度。
福建晋江一家年收汇额超500万美元的成品鞋进出口贸易公司便因“出口e融”而缓解了资金难题。面对东南亚市场增长的订单,长达两三个月的资金回收期让企业流动资金承压。民生银行泉州分行运用“出口e融”,深入分析其历史出口退税、海关报关及外汇流水后,在企业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一天内即批复5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从申请到资金到账仅用时一个工作日。
“出口e融”是民生银行总行面向全国推出的创新性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该产品不再要求企业提供传统的抵押担保,而是通过外汇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出口数据和收汇数据进行数据增信,企业只需授权银行查证相关数据,就能为贸易背景提供有力支撑,大大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
政策联动,抢抓市场机遇窗口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身处消费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其活力直接关系到市场的繁荣程度。如何帮助它们敏锐捕捉政策红利与市场旺季,对金融机构的响应速度与产品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生银行西安分行于今年5月创新推出的“国补贷”,可视为一次颇具代表性的实践。该产品旨在精准对接享受国家消费补贴政策的相关企业,将政策预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信贷依据,帮助企业在消费旺季来临前提前备货,抢占市场先机。
陕西一家电子科技企业“首吃螃蟹”。作为符合国家补贴政策的销售企业,面对即将到来的消费热潮,备货资金需求迫切。民生银行“国补贷”产品,使其在3个工作日内便获得了500万元的专项备货资金。“‘国补贷’让我们在营销旺季更有了底气。”企业负责人感慨,其背后是金融产品与产业政策同频共振带来的实效。
首单落地后,“国补贷”模式迅速在青岛、宁波、成都、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复制推广,显示出该产品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这种将金融资源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紧密结合的做法,不仅提升了信贷投放的精准度,也放大了政策效能,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价值重估,陪伴科创企业成长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科创企业往往面临着一个经典矛盾: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人才,却缺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脑力”难以直接转化为“资本”。这使得许多具有潜力的科创项目在萌芽阶段便遭遇资金瓶颈。
这就亟需金融机构对这类企业核心价值进行“重估”。以民生银行西安分行推出的“科技人才贷”为例,“科技人才贷”是为服务高层次人才及其经营的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活动所推出的专项贷款,银行将人才价值量化,作为信贷审批依据,最高可为“人才”配置500万元的纯信用免担保贷款。
这类产品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启动资金,更在于传递了一种“陪伴式”的服务理念。它认可了科创人才及其知识产权的长期价值,陪伴他们度过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成长期。这种探索,体现了银行业在服务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中,对金融服务内涵的深化理解。
其实,服务小微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成效不仅体现在贷款余额的数字增长上,更体现在对微观市场主体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是否得到有效满足。
从等待企业上门的“被动等贷”,到基于数据的“主动授信”;从提供单一贷款产品,到打造涵盖结算、融资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民生银行在小微外贸金融领域的探索,反映了银行业服务模式正在从普适性向精细化、定制化转变的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还在不断演变,对于民生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而言,如何进一步疏通堵点、优化服务,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可持续性,依然是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时代命题。唯有真正与小微企业同频共振,方能在这篇大文章中写下扎实而富有温度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