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变”换质变——记山东港口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建设团队

查股网  2025-01-13 11:41  日照港(600017)个股分析

转自:中国水运网

近日,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建成投用,这意味着大宗干散货码头逐渐摆脱了传统“脏”“苦”“危”,转而向着“新”“绿”“智”的方向迈进。

促成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因为一支以80、90后为骨干的年轻团队——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建设团队(简称“团队”),他们敢于打破传统、攻克技术难关,为推动干散货港口智慧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方案。

打破传统

瞄准干散货全自动化协同作业

随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日照港智慧绿色转型迎来新机遇,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作业区提上日程。起初,日照港选择基于传统作业模式的创新,然而这样的做法使得大宗干散货作业始终存在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无法解决。

面对这样的情况,团队核心成员田振东主动请缨,他认为,如果只在传统模式上搞创新行不通,那就要改变传统。

于是,田振东将攻关目标瞄准干散货全自动化协同作业,这是改变大宗干散货作业方式的关键技术。但摆在眼前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种类多,且使用年限长,自动化改造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重重障碍。

集控室内,田振东站在显示屏前,紧盯着每一组数据,眉头紧锁。“雷达扫描建模总是出现误差,再这样下去,自动化改造的进程会被严重拖延。”他转身对团队成员说道。

这已经是第30次出现误差了,有的团队成员提议适当调整一下参数,田振东坚定地说:“不,问题不在参数,而在算法,我们要重新设计,确保每个细节都精确无误。”

于是,他们再次踏上了前往门机现场的路。无论晴雨酷暑,团队成员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攻克这个难题。最终经过反复测试、调整。终于在2024年10月,集控室内,随着门机司机按下最后一个启动按钮,指令瞬间传达至作业现场,19#、20#泊位9台门机快速启动,煤炭抓取作业一气呵成。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是自动化工作的节奏与效率,也是近一年来田振东与团队攻坚门机自动化改造的最好见证。

除此之外,在当时煤炭接卸使用的翻车机,由于设计原因,作业时需专人负责摘钩解列,费时又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团队成功研发出翻车机自动摘钩机器人,可自主跟车、自动识别C64、C70、C80、C96等所有到港火车车型,较传统人工摘钩作业效率提升12%。

不断尝试

开发全域智慧管控系统

500余天、1000多场会议、1000余次失败尝试、百余万字研究材料……而这些努力只为打造最优解的系统。传统大宗干散货作业模式工艺复杂,影响了作业质量和效率,开发全流程互联互通的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管控系统是当务之急。

作为团队负责人王衍棣与团队成员俯下身子,开始了攻关之路。然而,系统不稳定、流程兼容性差等问题接踵而来,一次次让团队碰壁。“这个项目太难了,我们真的要继续吗?”在项目推进会上,团队成员提出了质疑,王衍棣坚定地看着大家,鼓励道:“难,是肯定的,但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生产效率,更是为日照港打造一个智慧、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即使失败1000次,也要冲锋!”

团队在攻克翻车机自动摘钩关键技术。团队在攻克翻车机自动摘钩关键技术。

正是这份坚定与执着,激发了团队的斗志和创造力。在不断学习中,他们有了新的灵感,不再聚焦单一领域的技术探索,将5G、工业物联网、AI等多领域的新兴技术融入系统。

说干就干,在跨越10多个省市的调研取经后,团队开始了新的尝试,优化算法模型,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基于“5G+数字中台+AI”的新一代大宗干散货全域智慧管控系统B-TOS上线,港口不同业务系统、生产设备、物联设备的数据实现了全面汇集和管理,为大宗干散货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全新的“日照港方案”。

除此之外,团队还推出日照港智慧设备管理平台,实现日照港干散货堆场的智能可视化管理,使得设备运行效率提高35%,维护成本下降20%,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维护的转变。

创新思路

追求更“绿”的解决方案

大宗散货的露天堆存粉尘治理是个“老大难”问题,传统处理方式采用盖网苫盖,采购成本高,且苫盖人员需要爬上十几米高的货垛,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风险。如何改变这种苫盖模式,成了团队成员侯世波日思夜想都要解决的难题。

此时,日照港推出自主研发的抑尘剂,这给侯世波带来了新思路。他认为可以利用抑尘剂特性,在物料表面形成一层防护膜,这样既不影响物料特性,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有了思路,实操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把抑尘剂均匀喷洒到物料表面,成了侯世波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侯世波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对照图纸优化利用堆取料机进行抑尘剂喷洒的方案。经过反复的设计、调整,创新“大机自动上水+悬臂抑尘剂喷洒”方案,具有不受环境温度制约,上水准确性高、时间快,运行成本低等特点,结合悬臂抑尘剂喷洒系统,解决了大宗散货露天堆存起尘的难题。

在主持火车装车系统建设时,团队成员姜磊发现,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铁牛+绞车”火车牵车系统,存在土建基础工作量大、润滑油污染等弊端,无法满足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转型需求,需要找到一种更环保、更智能、更高适用性的新产品。

姜磊受新能源汽车启发,就想,何不将火车变成电动的?然而,国内尚无经验借鉴,一切只得从零开始。姜磊走访了多家钢厂、电厂,研究了上百本国内外资料,咨询了几十位相关领域专家后,找到了可行方案——采用可充电的储能设备替代内燃机作为动力电源,且具有远程遥控功能的储能型电动牵车机。

充放电循环次数过少,不合格;远程操控有延迟,不合格……姜磊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改进,最终,具备超快充电速度和超多充放电循环次数的“超级电容”电动机车试验成功,配合5G技术,实现无人化快速定量装车,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2.75倍。

如今,日照港大宗干散货码头正在从传统变智能、繁杂变精简、“红与黑”变“绿与蓝”。而这背后正是日照港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建设团队凭借着“不服命、不服输、不服气”的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在智慧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征程中,唱响了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