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国石化业应对转型挑战

查股网  2024-09-30 10:35  中国石化(600028)个股分析

——霍尼韦尔高管谈石脑油制乙烷/丙烷技术

在2024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期间,霍尼韦尔UOP发布了《变革性的石脑油制乙烷/丙烷工艺》白皮书,针对全球石化行业在变革中所面临的转型挑战,阐释霍尼韦尔石脑油制乙烷/丙烷(NEP)技术在助力石化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作用。在发布会后,霍尼韦尔UOP中国副总裁兼总经理石文才和霍尼韦尔UOP中国首席技术应用专家何剑波向媒体介绍了NEP技术的竞争力来源和发展预期。

有效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何剑波介绍,作为一种变革性的解决方案,NEP技术可提升乙烯裂解效率,大幅减少副产品并降低碳排放。相较传统的混合进料蒸汽裂解装置,基于NEP工艺的烯烃联合装置的轻烯烃收率更高,能从约50%提高到70%以上,意味着可使用相同数量的原料生产更多的高价值目标产品。

在成本方面,何剑波称,NEP技术通过优化原料使用和提高收率,有助于降低生产现金成本和资本支出。NEP技术可以将单吨乙烯的生产成本减少30至70美元。原因在于,NEP以石脑油或液化石油气(LPG)为原料来制备乙烷和丙烷,能根据需求调整乙烷和丙烷的比例。相比于传统方法,这种分开处理的方法能够增加高价值乙烯和丙烯的收率,并减少低价值副产品的产量,从而帮助客户提升15%到50%的净现金利润率。此外,该技术投资比较小,能耗少,因此非常适合老旧装置的改造。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需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减油增化将是大家共同面临的挑战,而NEP技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解决方向。

石文才则表示,在传统石油炼化厂,1000万吨原油对应生产约100万吨乙烯。现在NEP技术推出之后,可实现500万吨轻石脑油对应至少150万吨乙烯,对原料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在当下市场仍有竞争力

对于当下烯烃市场,石文才承认,目前国内整个烯烃产业链上赚钱的企业不多,行业同质化竞争也较为严重,低端烯烃供应过剩。但他认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将继续推动烯烃产品的需求。乙烯和丙烯作为基础化学品,应用于塑料、纺织、汽车、建筑等行业。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消费升级,这些产品的需求将保持增长。

此外,石文才认为,化工行业的趋势是精细化,而我国下游精细化产品不少还需要进口。以烯烃作为原材料,然后往下游发展,是精细化工行业的未来趋势。目前,国内价格低廉的乙烷大部分依靠进口,但市场预计,廉价乙烷过剩供应的时代即将结束,乙烷价格预计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内迅速攀升。该公司预测,中国乙烷的价格将在2031年前后超过石脑油。而NEP技术正适合在乙烷供应量不足的区域进行推广。

对于近中期市场,石文才表示,石油化工是一个周期性的行业。目前中国烯烃产能相对过剩,一部分原因是产品没有竞争力,成本太高,能耗、工艺路线,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NEP技术对这样的存量市场也能发挥作用,通过技术工艺的优化,让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

何剑波则认为,NEP工艺是一项战略性、面向未来的技术,有望帮助生产商应对行业挑战,实现卓越运营并保持竞争力。至于需求,他相信需求总会回来,行业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提前布局。去年5月,霍尼韦尔UOP跟盛虹石化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就NEP等先进工艺技术展开合作探讨,推动智能、低碳、可持续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建设。

助力“双碳”技术发展

针对“双碳”目标下,NEP技术有何帮助的问题,石文才表示,“双碳”目标是中国国家战略,中国也是最坚定落地执行低碳战略的国家之一,已取得瞩目的成果。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6.53亿千瓦,同比增长25%,约占我国发电总装机的53.8%,已经超过煤电。

石文才介绍,低碳转型对中国石化行业而言,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的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特别是“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承诺的积极响应,也是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途径,也为石化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霍尼韦尔深刻理解这一转型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推动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机遇。该公司会继续研发、推动像NEP这样的技术。

至于NEP技术,石文才介绍,第一,NEP将进一步改造所有从原油到化学品的常规技术范式,极大地提高了原油制化学品的效率,以更少的原油来生产更多的轻质烯烃;第二,NEP对于老旧乙烯装置的改造,扩能和提质增效也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NEP为国内的减油增化提供了足够的技术储备,为石化行业开辟了一条转型新路径;第四,NEP也为国内众多的乙烷裂解装置和丙烷脱氢装置的用户避免了原料供需带来的挑战。此外,NEP可结合塑料的化学回收,因为塑料通过化学方式回收后生成的正是石脑油。如果利用由废弃塑料生成的石脑油作为原料,通过NEP技术就会生成“绿色”的乙烷丙烷,从而得到“绿色”的乙烯丙烯。

(转自: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