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丁安华:亟需构建直接惠及居民部门的政策组合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第十届)于深圳顺利召开。本次年会以“新发展格局下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主题,广泛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业界领袖展开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出席大会并在“宏观论道:2024全球经济走势与应对”主题论坛上发表演讲。
丁安华指出,首先,2024年的名义增长可能达到6.5%,民众的微观感受可能明显好于2023年,市场情绪有望得到提振。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价格指数运行在负值区间,价格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调控目标。其次,我们讨论的财富管理,就是老百姓的理财和投资,他们构成了中国的居民部门。然而,在中国的宏观政策组合中,直接惠及居民部门的工具不够充分不完善,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反思的。
一、对2024年经济的展望
目前,国内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普遍锚定中国2024年的经济增长率约为5%。而外资投行的预测略低,均值大约为4.7%。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机构5%的预测大多并非基于经济模型,而是基于对政策意图的理解。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2024年的5%与2023年约5.2%的实际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实际增长看,2024年的5%经济增长低于2023年的5.2%,似乎是放缓了。这一判断不完全准确。因为2023年的5.2%的增长,包含负的价格平减指数的影响,名义增长只有4.6%左右,低于美国2023年的名义增长。2024年的情况,市场共识是再通胀,价格平减指数将转正,5%的实际增长加上平减指数,名义增长可能达到6.5%。
所以,2024年的名义增长大概率高于2023年,这点很重要。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盈利、价格,都是名义值。在理解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经济感受时,实际增长是最重要的宏观数据,而名义增长则是真切的微观感受。从这个意义而言,2024年的经济增长虽然可能低于2023年,但民众的微观感受可能明显好于2023年,市场情绪有望得到提振。
实际增长与名义增长的差异,可以解释宏观数据与微观体感的差异,极为重要。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在于价格指数运行在负值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要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结合起来,价格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调控目标。
二、我国财富管理领域的宏观政策
财富管理问题,聚焦的是经济中的三大主体之一:居民部门或住户部门。回顾中国过去的宏观经济政策,不难发现,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逆周期及跨周期政策大多体现在产业政策上。经济刺激政策如减税、降费和补贴都是以企业为核心,政策优惠直达企业,旨在通过经济刺激措施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收入,最终惠及居民部门。这一逻辑长期以来为我们所熟悉,主要通过扩大投资和产业补贴来实施。
问题是,这套直达企业部门的经济政策,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经济部门,即住户部门。中国尚未构建一套成体系具规模、直达居民部门的逆周期政策工具箱。这与美国和其它市场经济体不同,他们的大部分宏观政策工具箱,都是直接惠及居民部门的,通过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开支,进而增加企业部门的销售收入,形成“政府政策-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循环。我们的政策传递路径通常是“政府政策-企业部门-居民部门”,过去三年中这种传导并不顺畅。
在财富管理领域,我们尤其需要关注如何构建一套针对居民部门的转移支付政策或逆周期工具箱。这正是当前我们最缺乏的,我们亟需构建一套直接惠及居民部门的政策组合。通过这样的政策组合,推动居民增加消费、扩大内需,从而回馈企业部门,使企业通过居民消费的增加而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这一套逻辑对于中国来说,确实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
在过去三年,尤其是疫情期间,我国的逆周期政策与国外形成了两套截然不同的逻辑。国外观察家认为,中国依赖于众多产业政策和企业补贴,实施中首先要对不同企业进行甄别、区别对待,如国企、民企、私企、中小企业等,为每一类企业提供不同的刺激政策,这容易引发公平和公正的问题。若刺激政策能更多更直接地进入居民部门,这类公平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实际上许多国家也正是这么做的。
因此,我今天想表达两点意见。首先是关于2024年经济的判断,特别是价格对微观体感的影响。如果2024年能实现名义增长高于实际增长,那么市场情绪可能会有显著变化。其次,我们讨论的财富管理,就是老百姓的理财和投资,他们构成了中国的居民部门。然而,在中国的宏观政策组合中,直接惠及居民部门的工具不够充分不完善,这是我们需要深入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