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破立有道”建起千亿产业帝国 特变电工不断革新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从中国大西北边陲小城到全球能源装备的舞台,张新书写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传奇,打造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响亮名片。
将时间拨回1988年2月21日,26岁的张新面临人生重大抉择。一边是乌鲁木齐市化工厂的调令,月薪100元加两室一厅的住房;另一边,是被大雪压垮的小厂房,面条加咸菜是员工春节最好的食物。
张新选择撕掉调令,接任53名员工票选的昌吉变压器厂厂长。
面对一个总资产不足16万元、却背负73万元债务的烂摊子,张新带领员工从肩扛手刨起步,历时37年,建立了总资产超2000亿元的产业帝国。如今的特变电工(600089.SH),已经成长为全球巨无霸,变压器产量全球第一。
特变电工的产业覆盖输变电、铝加工、光伏新能源等四大领域,并不断完成资产证券化,张新因此手握3家上市公司。
张新是靠什么在废墟上建立起千亿产业帝国?破立有道!除了时代机遇外,打破旧体制、旧技术、旧格局,建立新制度、新技术、新市场,加上自身的担当、共享与创新,是张新缔造传奇的密码。
临危受命废墟上求生
大多数创业者是白手起家,张新则是从背负73万元债务开始。
昌吉特种变压器厂(简称“昌吉变压器厂”)成立于1974年,张新创业,就是从这里起步。
据刊发在《昌吉日报》的自述文章《张新:特变电工·我的大学》,1988年春节前,张新拿到了乌鲁木齐市化工厂的调令,这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在与师傅绕线工王秀芝告别时,一句“你们这些有能力的都走了,我们这些人怎么吃饭”,让张新受到震动。
在凛冽的寒风中,在被大雪压倒的厂房前,包括张新在内的53名员工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投票,26岁的技术员张新以51票赞成当选为昌吉变压器厂新一任厂长。
在家人和亲友不解的目光中,张新走马上任了。
一年换两任厂长,总资产15.3万元,债务73万元,工人半年没发工资,这样的烂摊子如何起步?
张新说服债主不要搬走设备,请求当地政府给予五年租赁承包期,带领工人搬砖头、捡钢筋,清理废墟,重修厂房,努力恢复生产自救。
带着“有张技术员在,可能有口饭吃”的一丝希望,在数九寒天里,员工跟着张新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软磨硬泡2个多月,张新的举动打动银行信贷科长、行长,最终获得了3万元原材料贷款。
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在四个多月未发一分钱工资的情况下,1988年6月,张新奇迹般完成了当年的承包任务,并于次月开始发放员工工资。
打破“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张新激活企业活力的重要一步。收入多少看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和对企业的贡献,临时工做得好也可以当干部,干部做不好降级当工人。工人的主动性、创新性大增。
就在昌吉变压器厂步入良性循环之际,灾难性的打击不期而至。1988年11月,张新南下采购原材料期间,绕线车间突发大火,经济损失达17万元。令人动容的是,员工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设备,自发提出年底前不发工资,全部捐给工厂恢复生产。
这场火灾,锻造了工厂的团队精神,也让张新坚定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1992年,第一个承包期结束时,工厂积累了197万元奖金。在“分掉奖金当万元户” 还是“投入再生产”的抉择面前,张新说:“我们不能只同自己比,要同国内优秀企业比。”他带头分文不取,将奖金全部投入工厂扩大再生产。
这笔资金,对于工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93年,工厂完成股份制改造,由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等四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特变电工。
1997年,特变电工登陆A股市场,成为“全国变压器第一股”。此后,通过兼并沈阳变压器厂、衡阳变压器厂等,特变电工布局了全国八大基地。
技术突围跃升世界第一
上市,只是张新的起点。他的目标,不只是中国,而是全世界。
张新遭遇了一次特高压的耻辱之旅。2005年,他随队出访日本,在东京电力公司参观特高压试验场时,日方以“企业人士不得入内”为由将张新等人拒之门外。
这是张新产业生涯的“耻辱时刻”,但也因此开启了中国特高压技术的突围之路。
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更加明白,技术落后就要受制于人,他暗下决心,“必须搞出自己的特高压”。
回国后,张新力排众议,“强行”启动特高压变压器研发项目。当时不少人质疑:“一个边陲小厂能搞成国家电网都没把握的技术?”张新有自己的思考,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搞出来。
张新带领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掌握一手参数,他投入30亿元建了两个实验基地,做了上千次试验,期间被击穿的线饼、线圈不计其数。在经历无数次试验的失败后,终于在2008年,张新研制出世界首台1000千伏特高压变压器,一举打破国际垄断。
特高压技术的突破,坚定了张新及特变电工全体员工的信心,也让同行刮目相看,更成为特变电工的创新引擎。至2016年,特变电工先后承担了中国绿色节能、环保、智能化领域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课题和支撑等计划,实现160项自主技术重大突破,其中55项世界首创、105项国产首台套,参与制定100项行业标准,其中IEC标准2项。
参与制定标准,意味着张新及特变电工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2025年半年报中,特变电工表示,公司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实现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创新延续至今。特变电工与清华大学签署“能源电力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深度融合协议,将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与企业工程化能力相结合。
张新说,创新创造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西部企业更要弥补先天不足。
数据足以说明张新及特变电工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努力及成就。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27.58亿元、46.36亿元、48.14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有有效授权专利2888项,其中发明专利880项。
早在2017年,特变电工变压器年产量就跃居世界第一。
产业协同千亿帝国稳健
装备中国,装备世界。张新实际控制的特变电工早已经成为大型世界性的企业集团。
特变电工,早已不再局限于输变电业务,张新推动公司完成了多元化布局。
根据财报披露,特变电工的产业主要涉及输变电行业、新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新材料行业。在这些行业,公司均形成了较强竞争力,且取得了不错成绩。
除了输变电产业,在新能源领域,特变电工多晶硅生产能力居行业前列。公司是领先的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建设及运营商。在能源领域,公司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新疆准东煤田最具有优先开采条件的矿区之一。在新材料领域,公司形成了“能源—(一次)高纯铝—高纯铝/合金产品—电子铝箔—电极箔”电子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拥有高纯铝液年产能7.8万吨,电子铝箔年产能3万吨,是行业最大的高纯铝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领先的铝电解电容器用电极箔、电子铝箔研发和生产基地。
在这些领域,特变电工也是依托技术领先取得的市场地位。比如,历经八次迭代升级,公司实现多晶硅单体规模由万吨级步入十万吨级,逐步形成了自研的技术。
张新推动特变电工的产业多元化,产业链协同效应明显。这些产业,积极出海闯荡。2025年上半年,特变电工来自海外市场收入达59.32亿元。
通过资产证券化,张新手握三家上市公司。除了核心产业特变电工外,还有新疆众和(600888.SH)、新特能源(01799.HK)。
新疆众和是新疆首家工业企业上市公司,2003年,张新通过特变电工取得其控制权。目前,新疆众和是全国最大的高纯铝和铝电解电容器用电子铝箔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高纯铝研发和生产企业之一。而新特能源深耕多晶硅生产及风能、光伏电站的投资建设领域。
特变电工已经是经营稳健的千亿巨头。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总资产达2207.86亿元。上半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4.01亿元、31.84亿元。
Wind数据显示,上市以来,特变电工累计盈利648.14亿元,从未出现过年度亏损。
从中国大西北边陲小城到全球能源装备的舞台,37年间,张新用“破立有道”四个字,书写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独特传奇。在绝境中坚守初心,在顺境中不忘使命,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社会进步,63岁的张新,仍然在稳健前行,追逐着心中的产业报国梦想。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