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集团:1-7月实现营业收入533.25亿元
转自:新华财经
今年以来,云天化集团把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贯穿于集团战略、“三大主业”和落实“四个定位”各项工作中,实现了发展规模、效益、质量再上新台阶。今年1-7月,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实现营业收入533.25亿元、利润总额42.93亿元,上交税费25.82亿元,全面跑赢了市场和大盘,企业价值贡献不断增强,核心功能不断提升。
统筹谋划顶层规划设计,把稳战略“方向盘”。聚焦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按照“做稳基础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做优未来产业”发展思路,系统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基于行业变化统筹好转型升级顶层规划。一是在上位规划中找准定位,为转型布局提供基本遵循。以国家战略、云南发展大局等为根本,充分发挥自身在扩大内需、粮食安全等领域的独特优势,找准发展定位,高效利用国家、云南发展动力、势能,与上位规划耦合发展,科学精准定位转型方向,为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提供重要依据和根本遵循。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原则,明确各板块战略主题和管理要点,构建业务增长阶梯。按照“资源有保障、成本有优势、技术上领先”原则,优化重组内部资源,做好化肥“保供稳价”,实施“稳肥增化”,做稳肥料基础优势产业,做精玻纤、精细化工、聚甲醛等快速增长产业,做优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新兴培育产业,实现“以增量带动存量”。三是统筹推动转型战略落地。构建“战略规划—战略解码—战略复盘—战略绩效”闭环管理体系,完善制度流程,确保战略规划高效落地。围绕战略构建核心能力体系,尤其是研发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精益生产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以有效支撑和保障转型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集团“三大主业”资产规模和利润占比均超90%,主要化肥产品毛利率增长12.93%。2023年非肥营收占比提高到35%,非肥利润总额占比超41%,集团转型升级正沿着战略规划方向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周期能力大幅提升。
务实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跑出建设“加速度”。紧扣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千方百计推动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项目早日达标达产,为“3815”战略落地建新功。一是优化管理机制,精准做好重大项目保障。复盘集团战略,梳理明确转型升级板块和重大项目安排,细化关键任务、重大节点、成功标志、资源需求、责任分工、考核标准等,将目标任务具体化,实时跟踪,协调资源,检视复盘,形成重大项目落地的科学管理机制。二是务实高效,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快”和“省”原则,苦干实干,全力冲刺。在重大转型项目上拼速度、拼技术、拼质效,把成本、技术、管理等优势发挥到极致,力争尽早实现新的发展升级,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利润增长点。在项目建设中,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奔着问题去,沉到一线抓项目、盯进度、促质效,在施工现场值班督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已建成10万吨磷酸铁、20万吨精制磷酸、10万吨磷酸二氢铵、4万吨磷酸二氢钾、一期2,000吨磷系阻燃剂(PMPP)、1,500吨含氟硝基苯、5,000吨六氟磷酸锂等项目,为发展升级赋能助力。
致力创新驱动精准提质,搭建转型“加油站”。“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集团高质量发展、实现先进制造的关键。一是实施新产品、新市场、新模式的“三新”战略,深化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差异化新产品,延伸产品链、产业链,努力摆脱“价格战”“铺渠道”等低层次竞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努力在产品、市场、商业模式等方面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目前新型肥占比提升至26%,研发出水溶肥、花卉肥等系列绿色专用肥料,开辟了澳新、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柬埔寨等新市场;研发了风电、汽车及轨道交通、5G电子等玻纤产业细分领域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及竞争力,跻身全球玻纤前三,玻纤板块新产品占比达20%。二是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研发管理体系,支撑转型升级。搭平台、建机制、促转化,持续提高研发强度,以科技创新蓄积新能量。近年,深化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云天化“两院一中心”、22个创新联合体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2023年6项科技成果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陆续实施了一批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项目,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坚守绿色持续发展道路,扎紧发展“安全带”。提升本质安全环保水平,筑牢稳健发展“防护栏”,是成功转型的根本。近年集团累计创建绿色矿山8座、绿色工厂19个、绿色产品109个;累计投入安全环保资金超13亿元、复垦植被超5万亩,可复垦土地植被率≥95%,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一是资源扩容增值“做加法”。坚持“资源挖潜扩容”和“采后复垦增值”双轮驱动,推动“绿色矿山”颜值与价值双赢。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盘活云南省中低品位磷矿,带动增加磷矿可用量,为转型升级拓展了资源空间。二是生产减碳降耗“做减法”。全面分析节能减碳路径,从短、中、长期统筹,研究推进集团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全程安全、低碳、降耗、超净生产制造,厚植“百日红”精神和“安稳长满优”长周期文化,挖掘“绿色工厂”新潜力。三是产品标准辐射“做乘法”。建立“绿色产品”“绿色标准”体系,牵头或参与制定工信部等发布的行业标准超5项,形成绿色标准乘数效应,推动产品绿色转型升级,提升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质量。四是生态修复源头“做除法”。持续发挥高标准设施农业源头治污的杠杆效应,探索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新途径、新模式,拓展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链、产品群,着力推动破除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性问题。(罗令)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