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上汽连续8年蝉联海外销量冠军!
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发布最新中国汽车行业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3000万辆,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销均突破90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在这份靓丽的成绩单上,上汽集团以502万整车销量连续18年蝉联中国车企销量冠军;以121万海外销量连续8年勇夺第一!
从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到汽车出口大国,中国汽车走了近半个世纪。
何时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的悬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1月11日报道,虽然日本2023年汽车出口量目前尚未发布,但根据去年1月至11月的数据,日本出口量为399万辆,基本上可以确定年出口量少于中国。报道称,以欧洲为首,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普及,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这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超过日本,登顶全球,终成定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别说出口了,在国内也一直被合资品牌压制着。如果从超越韩国开始算起,短短的3年时间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汽车是如何完成海外出口的反转与逆袭的呢?
曲折出海路
中国汽车出海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1957年的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3台解放CA10被约旦订购,成为中国汽车的首次出海。
可惜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技术专家之后,中国汽车陷入到停滞,这一停就是近50年。
直到2002年,伴随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出海的大门重新开启。
从2002年的2.2万辆,到2008年的68万辆,再到2012年的105.6万辆,中国汽车用10年时间走完了从3辆到100万辆的路程。
到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汽车彷佛加上了助推器,出海速度不断提档。2018年,已连续两年夺得海外销冠的上汽集团实现整车出口和海外销售27.7万辆,同比增长62.5%。2019年,这一数字已达到35万辆,同比增长26.3%。,每3台销往海外的中国汽车里,就有一台由上汽生产。
在上汽之后,长城2015年在俄罗斯图拉建厂;吉利2016年在白俄罗斯鲍里索夫建厂;北汽在南非建厂;奇瑞更是在俄罗斯、乌克兰、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多地一口气建了17家工厂……
局面就这样被打开,中国汽车出海的飞轮终于转动起来。
2023年时中国汽车集体爆发的一年,“出海一哥”上汽集团2023年海外销量达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在中国汽车企业中连续八年领跑;其中,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近92%,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近24%。
奇瑞、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品牌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奇瑞出口量达到92万辆,占其总销量的超过一半;
吉利、长城、比亚迪全年出口量也分别超过27万辆、26万辆和24万辆,成功跻身出口量排行榜前十;
中国汽车开启了一个出海新时代,异常稳定的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也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
为什么是中国?
中国汽车出海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
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去年12月份曾发文表示,2023年前11个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224万辆,同比增长35%,其中,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比达62.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在背后是一整套产业链的重塑。
2017年,宁德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达11.84GWh,首次登顶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单。次年7月,宁德时代在德国建厂,迈出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跟随着中国汽车海外建厂的步伐,以宁德时代为代表,像中策轮胎、立中轮毂、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精工汽车等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也走出了国门,与中国汽车一起,构建了世界汽车竞争格局中的中国力量。
对此,日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日本媒体评论称,对于当前主要出口燃油车的日本来说,强化电动汽车战略“似乎是当务之急”。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更加直白,“中国的目标是借助向电动汽车转型,建成引领世界市场的‘汽车强国’”。
如果以上可以总结为,中国汽车出海在宏观层面的道,那么各品牌出海的具体打法,即微观层面的术,同样值得说道。
以海外销量排名第一的上汽为例,其出海业务就采取了“本土化卖车,体系化出海”的策略。
“本土化卖车”拆解开来就是,设计符合当地人的需求,然后在当地生产,当地运营。
比如,2007年并入上汽的名爵,诞生于英国,在欧洲市场本就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上汽集团在充分考虑品牌基因与新技术的融合之后,让名爵品牌获得了“新生”。
投放在欧洲市场的MG4 EV,是“欧洲最畅销的中国电动车”,2023年MG4 EV在欧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成为“紧凑型纯电动车销量冠军”,欧洲也成为上汽首个“二十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
MG4 EV在开发之前,上汽调研发现Euro NCAP(欧洲新车碰撞测试)的星级对欧洲市场销售的影响非常大,因而车型的设计目标就是欧洲碰撞测试的最高星级,实际结果是MG4 EV获得了最高星级5星,安全成为车型的最大亮点。
比如,在印度市场,面对不平整的道路,工程师们调高了名爵系列车型的离地间隙;增强了空调制冷性能,来应对印度的高温天气;还有针对印度英语的特有发音,做了专门优化,提高了识别率等等。
“体系化出海”则是建立一套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车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形成“有系统、有规划、成建制”的国际经营方式。
就拿运输物流环节,上汽不光在海外建厂,同时也通过自营的汽车物流企业安吉物流承担起海外配送任务,如此一来,不但降低了运输风险,而且更加自主可控。
很显然,相比成立海外办事处或者海外营销公司的方式,上汽的这套体系更加完善,表现在市场终端,就是更强的品牌影响力与产品渗透力。
汽车出海需要更多上汽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在新能源转型的机遇之外,各个车企、品牌的积极进取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新能源的滚滚大潮之下,行业的整体趋势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仍有两点隐忧。
其一是,传统汽车向新能源的转型才刚刚开始,特别是海外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远远不够,传统燃油车依然是市场的主力和大头。
目前,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去年10月分享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全球渗透率在16.3%左右,日本、美国这两个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只有2.9%和8.6%。
这也是说,在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传统燃油车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发生不确定性的几率很大,具体表现在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的“觉醒”,他们仍然是中国汽车前进途中的“大山”。
日本汽车是因为车企对新能源前景一直处于观望之中,尚未完全发力。
德国汽车近两年有所行动,开始推动新能源的转型,凭借其百余年的品牌沉淀,在世界各个区域的市场都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目前大众的ID系列2023年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已迈过10万关口,达到109700辆。
可以预见,未来市场的争夺会更加激烈。
其二是,随着中国汽车海外市场份额的增加,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之下,以及特斯拉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上建起的高墙,也让中国汽车出海的前途充满了迷雾。
一个典型的例子,2023年3月初,土耳其毫无征兆的宣布对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40%的额外关税,犹如一记闷棍打在中国出海车企的头上。
毫无疑问,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今后会越来越多,而这些都是中国汽车需要逐一跨越的障碍。
就单个品牌来说,各自的出海业务都还有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品牌形象的传递、爆款产品的打造、乃至如何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主流,都需要一项一项的补课。
在这方面,上汽已经交出了一份还算漂亮的答卷,通过多年的开拓与经营,凭借着MG4 EV等车型揽获的“英法德澳年度车型大满贯”等几十个海外权威奖项,成功树立起中国汽车、中国智造的正面形象。
根据规划,上汽还将在海外市场投放14款全新智能电动“全球车”,进一步壮大海外产品阵营,实现对主流细分市场的“全覆盖”。
中国汽车若要在海外市场长期保持竞争力, 除了以上汽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要持续精进之外,还需要更多的车企和品牌站出来,毕竟机会已经出现,开局堪称完美,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将这手好牌打到终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