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助推海洋强国建设——中国船舶集团率12家控股上市公司在沪召开集体业绩说明会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5月23日电5月23日,中国船舶集团下属控股12家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中国海防、中船科技、中船应急、中国船舶租赁、久之洋、中船汉光、昆船智能、中船特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联合举办集体业绩说明会,通过上证路演中心、央视财经、新华财经等多平台同步直播。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贾海英女士出席并为本次业绩说明会致辞,集团总部相关部门领导和控股12家上市公司的主要领导共同出席本次业绩说明会,150余位投资者现场参会。本次业绩说明会汇集沪深港三地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船舶集团首次采用现场直播召开的集体业绩说明会,受到境内外投资者高度关注,在线观看量超过40万人次。
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 积极传递公司价值
中国船舶集团作为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最完整的船舶及配套产品研发能力,能够设计建造符合全球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的船舶海工装备,是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集团下属控股上市公司经营扎实,竞争力突出,但市场投资者对公司价值还在逐步认识过程中。近年,中国船舶集团也积极推动优质资产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主动运用资本市场优化布局、提升资本效率、提高公司质量、助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在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上市公司质量方案》、证监会全面实施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的大背景下,中国船舶集团召开本次集体业绩说明会,组织下属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让投资者走得近、听得懂、看得清、有信心。这是中国船舶集团积极提高控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实际行动,也是将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具体实践。
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贾海英女士在开场致辞中表示,开展集体业绩说明会,是中国船舶集团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获得了国务院国资委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本次中国船舶集团率旗下控股上市公司首次集体亮相,旨在为广大投资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市场更为充分、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船舶集团及控股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促进市场最大程度认同船舶军工央企的内在价值,打通从价值创造到价值实现的“最后一公里”。
业务亮点频现,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业绩说明会上,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中国海防、中国船舶租赁、中船特气管理层分别介绍了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并与投资者就公司业绩、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等问题展开交流。随后,此前已召开业绩说明会的5家上市公司:中船科技、中船应急、久之洋、中船汉光、昆船智能也借此机会与投资者展开交流,倾听投资者建议,帮助投资者深入了解公司情况。
在投资者交流环节中,新船市场行情、公司订单情况等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新船市场行情,参会公司普遍给出了较为正面的回答。
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表示,现阶段船位资源总体偏紧张,全球主要造船企业订单普遍饱满,新船订单价格仍在上涨但总体需求规模同比回落。这个回落有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油船等船型与去年同期相比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等则出现下滑。
中国重工表示,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新船成交迎来修复性反弹,叠加钢材成本大幅上涨,新造船价格也有所回升。
中国动力作为配套厂商,也表示在船海产业方面,得益于航运市场复苏,带动船用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对于投资者非常关注的订单情况,参会公司的回答显示出接单情况较好,目前在手订单饱满。
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表示,公司全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70艘/450.77万载重吨,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饱满,排期已到2026年底,所属各船厂产能已基本接近满负荷运行。
中国重工董事长王永良亦表示,公司手持订单排期已至2027年,生产任务较为饱满。
中船防务总经理陈利平也表示,公司在手订单饱满,目前手持造船订单交船期最远已排至2027年。
中国动力董事长李勇,从配套厂商的角度对订单情况予以肯定,其表示去年公司船海产业新签合同187.34亿,同比增长将近20%,且新签订单价格也有所增长。另结合目前船厂订单的排产情况来看,公司未来2-3年船海产业收入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本次说明会上,还邀请到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明华先生以“全球造船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深入分析了行业数字化发展新形势。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先生也为投资者带来了“全球造船市场行情展望”的主题报告,对全球造船市场发展趋势作出深度概括与研判。主题演讲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行业,认识公司投资价值,进一步强化市场投资者信心。
此次业绩说明会充分拉近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关系、向市场传递了企业价值、增进了各方认同。中国船舶集团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控股上市公司公众公司意识,持续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加大上市公司支持力度,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编辑:林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