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以人民币结算!中国船舶旗下沪东中华再添6艘大型集装箱船订单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沪东中华”)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独立集装箱船租赁船东加拿大Seaspan公司,在上海签订6艘自主研发的13600TEU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这是该公司今年承接的第3批共计15艘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且是首次以人民币结算。
至此,沪东中华已累计承接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突破百艘,位居全球各大船厂前列。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百艘大型、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的承接,不仅是对沪东中华技术实力和市场认可度的有力证明,更是对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
人民币结算有何利好?
据了解,本次签约是沪东中华与Seaspan公司继2021年签订3艘15500TEU级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合同之后的第二次强强联手,将进一步夯实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再续携手双赢新篇章。
此次合作,沪东中华将凭借其在船舶建造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卓越实力,为Seaspan量身打造高质量的船舶产品。而Seaspan作为全球领先的集装箱租赁公司,其市场洞察力和行业资源也将为沪东中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双方的合作,无疑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全球航运业的繁荣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批订单将采用人民币结算,是迄今为数不多由国外船东以这一新支付方式直接在中国船企签下的造船大单,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沪东中华有关负责人表示:”采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我们减少汇兑风险,增强盈利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船东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贸易效率。“
传播星球APP董事长由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结算这一举措代表了中国在全球造船行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体现了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船舶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和地位,也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
“对中国船企来说,人民币结算可以降低外汇风险,避免汇率波动的损失,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对国外船东来说,他们可以更加放心地与中国船企合作,减少对其他货币的依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和便利性。”由曦对记者补充道。
领跑全球绿色船舶市场
绿色船舶,作为航运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清洁能源应用,正引领行业向低碳、环保的方向迈进。而发展绿色船舶,既契合全球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也是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已承接全球超七成绿色船舶订单,实现主流船型全覆盖,成为全球绿色船舶市场的领跑者。前三季度,绿色、高附加值与独家技术成为行业新亮点,彰显了中国造船业的实力与潜力。
记者注意到,这次签下的订单船型就是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的又一款绿色环保型集装箱船。总长约336米,型宽51米,型深30.2米,最大装箱量14132TEU(标准箱),并提供2000个冷藏箱位。设计上采用最新理念,装备脱硫塔和节能装置,可满足船东后续绿色燃料改装需求,保证低能耗、高航速与绿色环保性能。这些特性使其完全符合最严格的国际环保法规,为客户提供高效且经济的海上运输解决方案。该系列船计划于2026年至2028年间陆续完工交付。
据了解,截至目前,沪东中华手持民船订单全部为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船型,部分生产条线的计划已排至2030年之后。
由曦强调,沪东中华生产的绿色环保船型将有助于减少船舶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这些船型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船舶设计以降低能耗等,将有助于推动船舶工业的绿色发展,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此外,这些绿色环保船型还能提高船舶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策层面的积极响应,无疑为中国绿色船舶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去年,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
浙商证券指出,当前船舶行业高景气度持续,多船型接力放量,船厂盈利能力不断改善,供需紧张或驱动船价持续创新高,龙头公司业绩弹性大。叠加新船订单向大型化、高端化、双燃料方向发展,龙头公司建造大型船舶技术全球领先,未来优质高价订单竞争力强,我国高产能、高技术水平船厂有望优先受益。
国际地位日益加固
中国造船业正稳步迈向全球巅峰,地位日益巩固。技术创新与产能提升双轮驱动,展现强大国际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造船完工量3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2%;新接订单量871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1.9%;截至9月底,中国造船厂手持订单量为1933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3%。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1%、74.7%和61.4%。
2024年1至7月,中国出口船舶3470 艘,同比增长28.3%,价值17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4%。今年上半年,全行业产量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同比增长43.9%,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38.6%。截至2023 年,中国在这三项关键指标上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
北京市博圣律师事务所律师白小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展现出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在持续上升,并且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造船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经济整体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既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我国造船业要进一步释放效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国造船业可以提升船舶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筱文进一步对本报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