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组再迎新进展
1月24日,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重组方案已经吸收合并双方董事会审议通过并公告重组报告书草案。同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同步披露2024年全年业绩预增公告,双方2024年盈利能力均实现大幅提升。此前,双方于2024年9月2日启动吸收合并重组,预计交易总价超1100亿元。本次重组已获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批复,原则同意本次交易的总体方案。
两船合并整合,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本次交易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对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进行重组整合,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将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增强上市公司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维护中小股东权益。本次交易将促进合并双方专业化整合、发挥协同效应、聚焦价值创造、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品牌溢价、实现优势互补。交易完成后,存续公司中国船舶将继续聚力兴装强军,勇担“引领行业发展、支撑国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使命责任,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紧抓行业机遇,合并双方经营业绩2024年均实现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披露的2024年全年业绩预增公告,两家上市公司业绩均实现爆发增长。
中国船舶公告称,该公司预计2024年扣非净利润为27.3亿元至34.3亿元,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33亿元至40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3.43亿元至10.43亿元。中国重工的公告则显示,该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至13.5亿元,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在本轮船舶行业复苏的背景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顺周期启航,坚定切入“高、精、尖”高端船舶产品细分市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形成产品多样化、建造数字化、产业绿色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产品、订单、业绩多轮增长,是承载船舶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据重组报告书披露,合并后的中国船舶总资产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年收入规模突破1200亿元,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
全面整合协同,构建船舶修造全产业链业务格局
本次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将对核心船舶总装业务统筹协调,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发挥协同作用,整合技术、工艺等资源,提高新船研制和旧船升级能力,打通供应链和订单体系;优化产能,提升经营和总装能力,增强订单承接与议价能力;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中国船舶的技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实现“1+1>2”的效果。
同时,本次重组中国重工下属船舶总装、船舶配套业务全部资产将注入中国船舶,存续上市公司将打通船舶制造产业链上下游,有效推动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船海业务的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深耕造船技术改进和工艺升级,发挥中国船舶在特种船舶、大型邮轮等高端船型建造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以及中国重工在船舶核心配套关重件研制生产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提升船舶配套零部件的供应效率和设计建造方面的协同性。同时以点带面,围绕下游船东的需求,以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下属船舶总装企业为核心,各船舶配套企业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产业分工和产能配置,真正实现船舶制造先进产业集群的建设。
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地位,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业务前瞻布局,促进业务高质量发展,打造船舶制造行业龙头旗舰。
【责任编辑:张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