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吊装英雄队到“三位一体”全能手:上海建工机施集团的产业联动探索

http://ddx.gubit.cn  2023-08-24 20:34  上海建工(600170)公司分析

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在钢结构施工领域战绩显赫,业务涵盖超高层钢结构、特殊公用建筑、大型工业厂房

历时近四年雕琢,在上海黄浦江畔的世博文化公园区域内,上海久事国际马术中心项目近日取得重要进展,普通观众看台屋盖结构缺口缝合完成,由此结构工程全部完工。

在这一中国首座符合国际顶级马术赛事标准的永久性专业比赛场馆项目上,上海建工集团旗下的机施集团,以2万多件钢构件,撑起了钢结构“骏马”,不同部位的结构模仿马匹身体的各处骨骼构造,刻画出了马术中心独特的建筑风采。

作为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主力军,这一项目也充分体现了机施集团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的“钢结构三位一体”的施工总思路。

多年来先后承建上海中心、上海国展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迪士尼、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卫星厅及捷运车站工程、浦东足球场、昆明恒隆、南京金鹰天地广场、南京环球贸易广场、大连国贸、宁波中心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钢结构地标项目,也为机施集团打造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三位一体”模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

“钢结构安装是机施集团的传统优势业务,以前我们主要做现场施工,现在以此为基础,已经延伸到了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的钢结构全产业链,对重大工程建设就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控制,确保工程更准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贾宝荣告诉记者。

吊装英雄的产业链延伸探索

1958年就已成立的上海建工机施集团在钢结构施工领域战绩显赫,业务涵盖超高层钢结构、特殊公用建筑、大型工业厂房;之后又开拓了城市地铁、磁浮快线、大型深基坑、高架立交、特大桥梁、地下隧道掘进等高难施工项目,并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在共和国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众多杰作,有“吊装英雄队”之称。

比如中国钢结构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就是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上海建工机施集团专业承建,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钢结构总量达10万吨;中国钢结构体量最大场馆——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也是由上海建工机施集团负责现场施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8.3万吨的钢结构安装。

在参与各种中国之最、亚洲之最,甚至世界之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机施集团逐渐意识到,如果由机施集团的工程公司牵头,带动深化设计公司和加工厂,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建立融合经营联动、商务联动、生产联动的产业联动机制,形成“三位一体”格局,会更有利于优化对接环节,减少过程争议,提高工程质量,进而提升公司在钢结构领域中的竞争力。

其中,在设计、加工、施工过程中都能有自己尽可能控制的资源是关键。于是在2013年,机施集团以51%的比例控股,成立了“上海机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机施设计公司”),向深化设计产业链延伸。

机施设计公司成立后,作为产业链间的关键环节,对外积极与设计院对接,对内通过技术优化,促进了技术、经济、施工的高度融合。其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上海迪士尼工程。

不同于工民建工程,游艺工程构件的“不规则”,给深化设计带来极大的难度。一个例子是,上海中心大厦10万吨钢结构,才3.8万千张图纸,但上海迪士尼工程才8000多吨钢结构,却有5万多张图纸。而有些结构复杂的部位,图纸上根本就反映不出,还要先做小样,不断深化,不断确认。

“有了自己的深化设计公司就可以跨前一步,协同设计院,综合考虑现场施工与工厂制作。”贾宝荣介绍,深化设计既会从工程整体结构考虑,去提高钢结构的安全性,也会为现场施工作出充分考虑,去降低现场的施工难度,还会站在加工制作的角度,去考虑合理用材,去控制产品质量,此外,更会从工程的招投标开始,就会主动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以求降本增效。

推进“三位一体”产业联动

由于深化设计公司的参与,2013年建成的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已经体现了机施集团“钢结构设计、加工、制作一体化”的施工总思路,不过,当时承担“加工”一环任务的,还是机施集团参股的合资公司冠达尔钢结构公司。

2015年,在机施集团制订“十三五”规划时,公司的党政领导班子就明确:钢结构产业链要形成深化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的“三位一体”产业联动,需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网上联动平台,规范三方权责,通过经营联动、商务联动、技术联动和生产联动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发挥协同优势、以产业链各环节合作共赢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有了可以自己控制的深化设计公司,加强对加工环节的控制也提上了日程,而这就需要更大的投入。

2015年8月,上海建工全资收购地处江苏海门的原冠达尔钢结构公司,同时进行注资,一个新的上海建工(江苏)钢结构有限公司(下称“建工钢构”)随之诞生,上海机施拥有钢结构制造产业基地的梦想也终于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钢结构“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和“结构、幕墙、屋面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可以因此而加大推进。

“有了自己的钢结构制造基地,就更容易控制钢结构制造进度和质量,平衡制造资源,从而更好地完成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的重点工程。”贾宝荣指出,近几年里机施集团完成的很多重大工程,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去年建成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为例,机施集团钢结构团队自2021年6月进场,每月近万吨的吊装工作量,最高峰每天30余辆进场构件车,短短四个月就完成了钢结构总吨位达4万余吨的主体结构施工任务,这在常规的钢结构施工项目上几乎不可能做到。

“机施速度”正是源于发挥“三位一体”集成优势。

顶科钢结构体量巨大,复杂构件多,其中包含钢框架、桁架等多种类型,现场施工团队通过与深化设计团队沟通,整合资源,制作出钢结构和幕墙作业指导书,同步匹配现场进度与施工要求,保证方案第一时间得到优化。

顶科钢结构项目钢材规格众多,高强度钢板用量大,最大板厚达45毫米,通过与建工钢构为主的加工制作单位不断协调沟通,落实钢材生产加工具体信息,使加工厂提供的构件能够满足现场实际吊装需要。

2021年接下的世界会客厅项目,同样通过“三位一体”的模式,解决了机施集团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场地小、工期紧”两个最大的难题。

由于整个施工区域本只有3个足球场的大小,除去基坑区域,能够利用的区域少之又少。“点菜式”进构件这一独创模式就此应运而生:加工厂提前按照现场施工要求加工制作构件,然后再根据实际需求发运,充分发挥了机施集团“钢结构三位一体”的协同操作优势,构件进场不堆积,快速提升运转效率。

此外,为了减少各工种之间的协同程序,机施项目部还打破常规,把本来串联的工序变为并联,同步进行:工程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各专业间交叉作业。

更早一年完成的进博会场馆改造项目,也通过发挥“设计施工一体化”与“钢结构专业一体化”优势,最高峰时2000多人同时作业,人员倒班、机器不停,24小时不停歇施工,最终在一个月内创纪录地完成了全部4.3万吨钢结构的吊装施工。

机施项目团队围绕图纸、材料采购、加工制作和物流组织等工作,用物流编码技术,确保构件发运有序、精准,还通过综合运用“场外大拼+整体吊装+流水施工”的施工技术,新增桁架结构采取“堆场整装、模块车整榀驳运、馆内履带吊吊装主桁架、汽车吊吊装次桁架”的施工技术路线,确保后道工序的合理搭接。

未来更多可能

“我们的钢结构一体化,也会为幕墙及后道工序提供更好的工作面,从而为后续幕墙业务的中标也提供了助力。”贾宝荣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近两年,随着机施集团钢结构一体化业务的建造、服务能力提升,通过专业界面的延伸,幕墙业务订单规模也已超20亿元,成为驱动业务发展的增长极。市政基础设施业务“压舱石”的作用也愈加明显,规模的增量主要得益于水务、轨交、市域铁路等细分业务的有力拉动。

未来机施集团将如何推进“三位一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贾宝荣介绍,一是提升数字化的管理能力,让“三位一体”的紧密度融合度更高,建立钢结构数字化的项目管理平台,让所有的平台在上面全部共享,让信息的流动更通畅,项目的运转效率更高。

二是围绕钢结构的技术的发展,跟进的一些技术和工艺的研究,例如随着双碳经济的发展,钢结构制作这块就要加快推广高性能钢,超高强钢的技术应用,公司也有一系列的研发工作。包括焊接技术、工艺技术、现场施工技术,以及在施工现场如何更好落地等。

三是对于钢结构的很多新的功能定位,比如结构外露精美,从“三位一体”角度都需要更多研究,比如上海迪士尼等项目所要求的特殊钢结构,往往造型非常复杂,设计模型如何建?钢结构制作如何满足要求?现场施工如何做?这些都是持续开发的方向。

四是“钢结构+相关专业的一体化”技术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比如钢结构+幕墙、钢结构+屋面等,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配合,更好的协同。为此,机施集团也在探索更多“钢结构”+的产业链延伸,在承建钢结构项目的同时,已经接下之后的更多幕墙建造等项目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