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地产,该往哪去?
01
“格力”,诸事不顺
今年名字里带“格力”两字的公司,日子都不太好过。
流年不利,诸事不顺。
2012年,董明珠从朱江洪手中接过格力电器,开启多元化之路,手机、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汽车,如今成为格力的三大新战略方向。
今年这三条路全部遭遇滑铁卢。
智能家居这一块,从“好空调格力造”,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再到近年来董明珠以个人形象绑定撑起格力不间断的热门话题曝光。22岁女孩孟羽童成为董明珠秘书,“接班人”和切入直播带货的“骚操作”就让格力赚得很大一波好感。
“下一个董明珠”、“格力接班人”的孟羽童前段时间离职了,双方还陷入了一场“口水战”,新营销模式中道崩殂。
股价暴跌9.96%,差点摁死在跌停板上。近20天内,跌幅超过17%。
曾经幻想打败“小米”的格力手机,在前几日也传出:已解散手机核心团队,或不再推出新机。
2023年,姓“格力”的,真的惨!
不过,这格力地产,并非董小姐的格力地产。
2015年之前格力地产和格力电器可以算得上是“平级”,但由于格力集团对于地产业务的“不感冒”,格力地产自诞生以来便处处被“嫌弃”。
甚至有传言说,董明珠接任格力董事长后,她曾掌管过格力地产3年时间。但她管理下的格力更偏重于电器,这也导致格力地产经历了发展最缓慢的3年。
2015年之后,格力地产便从格力集团脱离出来,从此与炮轰“地产业务赚钱太多、太快,很容易让人将奉献精神丢掉”的董明珠分道扬镳。
" 家电企业搞房地产是不务正业,在家电行业格力电器是唯一不做房地产的企业。"
董明珠这嘴也属实开了光,曾经被她一通嘴炮狂轰滥炸的格力地产,还真出问题了。
02
业绩雪崩,现金吃紧
自2018年起,格力地产就已经连续跌出《中国房地产销售TOP200排行榜》,在房地产行业内的存在感日渐式微。
如果没有“格力”这个前缀在,可能市场早已忘记还有这家地产公司的存在。
从他们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2022年,格力地产实现营业收入40.47亿元,其中房地产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4.97亿元;同比下滑43.27%。
这一轮行业出清,格力地产连汤都喝不到了。而仔细看他们的财务数字的走势,从2020开始,颓势便已经显现:
2020年至2022年,营收增速为52.38%、11.65%、-43.27%;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42%,-42.04%,-558.91%。
总债务为175.79亿元,短期债务106.6亿元,然而货币资金只有21.6亿元。
万一融资渠道有点不通畅,那么格力地产可能就还不上债了。
截至2022年末,格力地产总资产302.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3.35亿元,同比下降29.75%。
不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下滑,总资产本身也下滑了超8个点。
基本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也就为负值。
格力地产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业绩在跌、现金在流失、资产在变少,但是债务越来越多;资产负债结构极差、现金流极差,随时有身死之危。
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因为他们犯了所有地产商都会犯的错:无脑扩张。
前面提到的,格力地产自打出生开始就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但这天生发育不良的娃,心思倒很野,胆子也很大。
拿地方面,2014年12月,格力地产以楼板价65832元/平方米的价格,拍下了上海的“浦东单价地王”,高调宣布进军一线城市。真的是地产界的“李云龙”,手里有个团就敢打平安县城,要是给一个师,他敢打太原。
随后,格力地产又在一年多以后联合其他地产商拍下了上海松江区的地块,其中格力地产拥有70%权益,这块土地甚至被冠以“泗泾地王”之称。
当年格力地产的营收不过14.66亿元,但拍下上海的“浦东单价地王”却耗资了16亿,从这一操作中不难看出格力地产已经在“冒进”发展。
在2015年时,格力地产的负债总额为166.5亿,而到了2021年,其负债总额就攀升到了239.1亿,6年时间负债总额上升了72.6亿。
毫无疑问,当年狙击一票地产大佬的“三道红线”,精准命中格力地产。
这或许是他们最高光的一刻,连中国房地产销售 TOP200都不能上榜的地产界小鱼小虾,居然有一天能和泰禾集团、华夏幸福、富力地产等等大佬“同台竞技”,光宗耀祖了属于是。
现在房地产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格力地产接下来恐怕连生存下去都会是个问题。
03
只剩转型一条路?
死磕传统的地产模式显然已经走不通,靠卖资产度过难关最多应付一时,想要活下去只有转型这一条路。
如今地产大佬们走的转型道路无非这几条:
一个是TOD,在地铁上搞地产。在40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超过一半出台了TOD开发相关政策,而绿城、万科、龙湖、世茂等20多家房企也在布局TOD项目。
投资建设过程中,万达不投入资金,只负责选址、设计、建造、招商和管理。所产生的租金收益万达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分成。既不出钱,也不出地帮别人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租金三七分成。
免税店。
2013年,他们还没有脱离集团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抢跑于其他地产大佬,嚷嚷着要搞多元化了。
短短两年时间内,格力地产大举布局了海洋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教育、旅游、金融产业……业态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而到了2016年,还在努力找钱的格力地产老总鲁君四就已经对外斩钉截铁地表示:地产,已经不是格力地产的主业了,我们已经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了!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口罩更是造富的新风口。于是,格力地产宣布成立珠海高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当时的热门产品——口罩,夸下“出口1亿片口罩”的海口。
就是这个消息出来,让格力地产的股价接连几个涨停板,近乎翻了一倍。
然而,选择这条转型的道路对格力地产来说是正确的吗?
以当前的眼光看,收购珠海免税可能是他们的最优选。
甚至颇有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漂泊大半生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的意味。
被格力地产寄予厚望的珠海免税,不仅拥有免税牌照,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全资拥有免税、有税、保税(跨境)三大业务的免税商。免税店这种行业,壁垒是什么?人才?技术?资金?统统不重要,关键是资质。
而这两年的政策也在鼓励免税购物。比如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其中提到:
“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
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店主体都是机场/口岸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绝大部分国内出境人员只能选择在机场的免税店进行购物消费,或者专门跑一趟海南离岛免税店。
市内免税店则是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距离城市居民更近,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予顾客极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大大减轻他们的各方面成本负担。
目前市内免税店还基本处于“未开发的市场”,一片蓝海。珠海免税恰恰又拥有这方面的资质,如果能拿下的话对于格力地产而言无异于一次新生。
格力地产的前董事长鲁君驷之前也给了公司不少资源。他是当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路段的一把手,在港澳的人脉资源很有实力。
格力地产的转型方向和横琴未来的规划高度契合,能争取更多当地的资源和支持,做起事来绝对事半功倍。
虽然格力地产现在面临业绩的压力,还有一堆债没还,但朝着免税方向的转型就能给予公司未来足够的想象力。只要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眼前的这点事全都不算事。
于此,他们现阶段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
买下珠海免税。
01
“格力”,诸事不顺
今年名字里带“格力”两字的公司,日子都不太好过。
流年不利,诸事不顺。
2012年,董明珠从朱江洪手中接过格力电器,开启多元化之路,手机、智能家居和新能源汽车,如今成为格力的三大新战略方向。
今年这三条路全部遭遇滑铁卢。
智能家居这一块,从“好空调格力造”,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再到近年来董明珠以个人形象绑定撑起格力不间断的热门话题曝光。22岁女孩孟羽童成为董明珠秘书,“接班人”和切入直播带货的“骚操作”就让格力赚得很大一波好感。
“下一个董明珠”、“格力接班人”的孟羽童前段时间离职了,双方还陷入了一场“口水战”,新营销模式中道崩殂。
股价暴跌9.96%,差点摁死在跌停板上。近20天内,跌幅超过17%。
曾经幻想打败“小米”的格力手机,在前几日也传出:已解散手机核心团队,或不再推出新机。
2023年,姓“格力”的,真的惨!
不过,这格力地产,并非董小姐的格力地产。
2015年之前格力地产和格力电器可以算得上是“平级”,但由于格力集团对于地产业务的“不感冒”,格力地产自诞生以来便处处被“嫌弃”。
甚至有传言说,董明珠接任格力董事长后,她曾掌管过格力地产3年时间。但她管理下的格力更偏重于电器,这也导致格力地产经历了发展最缓慢的3年。
2015年之后,格力地产便从格力集团脱离出来,从此与炮轰“地产业务赚钱太多、太快,很容易让人将奉献精神丢掉”的董明珠分道扬镳。
" 家电企业搞房地产是不务正业,在家电行业格力电器是唯一不做房地产的企业。"
董明珠这嘴也属实开了光,曾经被她一通嘴炮狂轰滥炸的格力地产,还真出问题了。
02
业绩雪崩,现金吃紧
自2018年起,格力地产就已经连续跌出《中国房地产销售TOP200排行榜》,在房地产行业内的存在感日渐式微。
如果没有“格力”这个前缀在,可能市场早已忘记还有这家地产公司的存在。
从他们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2022年,格力地产实现营业收入40.47亿元,其中房地产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4.97亿元;同比下滑43.27%。
这一轮行业出清,格力地产连汤都喝不到了。而仔细看他们的财务数字的走势,从2020开始,颓势便已经显现:
2020年至2022年,营收增速为52.38%、11.65%、-43.27%;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42%,-42.04%,-558.91%。
总债务为175.79亿元,短期债务106.6亿元,然而货币资金只有21.6亿元。
万一融资渠道有点不通畅,那么格力地产可能就还不上债了。
截至2022年末,格力地产总资产302.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3.35亿元,同比下降29.75%。
不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下滑,总资产本身也下滑了超8个点。
基本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也就为负值。
格力地产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业绩在跌、现金在流失、资产在变少,但是债务越来越多;资产负债结构极差、现金流极差,随时有身死之危。
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因为他们犯了所有地产商都会犯的错:无脑扩张。
前面提到的,格力地产自打出生开始就姥姥不疼,爷爷不爱的。但这天生发育不良的娃,心思倒很野,胆子也很大。
拿地方面,2014年12月,格力地产以楼板价65832元/平方米的价格,拍下了上海的“浦东单价地王”,高调宣布进军一线城市。真的是地产界的“李云龙”,手里有个团就敢打平安县城,要是给一个师,他敢打太原。
随后,格力地产又在一年多以后联合其他地产商拍下了上海松江区的地块,其中格力地产拥有70%权益,这块土地甚至被冠以“泗泾地王”之称。
当年格力地产的营收不过14.66亿元,但拍下上海的“浦东单价地王”却耗资了16亿,从这一操作中不难看出格力地产已经在“冒进”发展。
在2015年时,格力地产的负债总额为166.5亿,而到了2021年,其负债总额就攀升到了239.1亿,6年时间负债总额上升了72.6亿。
毫无疑问,当年狙击一票地产大佬的“三道红线”,精准命中格力地产。
这或许是他们最高光的一刻,连中国房地产销售 TOP200都不能上榜的地产界小鱼小虾,居然有一天能和泰禾集团、华夏幸福、富力地产等等大佬“同台竞技”,光宗耀祖了属于是。
现在房地产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格力地产接下来恐怕连生存下去都会是个问题。
03
只剩转型一条路?
死磕传统的地产模式显然已经走不通,靠卖资产度过难关最多应付一时,想要活下去只有转型这一条路。
如今地产大佬们走的转型道路无非这几条:
一个是TOD,在地铁上搞地产。在40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中,超过一半出台了TOD开发相关政策,而绿城、万科、龙湖、世茂等20多家房企也在布局TOD项目。
投资建设过程中,万达不投入资金,只负责选址、设计、建造、招商和管理。所产生的租金收益万达与投资方按一定比例分成。既不出钱,也不出地帮别人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租金三七分成。
免税店。
2013年,他们还没有脱离集团的时候就已经提前抢跑于其他地产大佬,嚷嚷着要搞多元化了。
短短两年时间内,格力地产大举布局了海洋经济产业、现代服务业、教育、旅游、金融产业……业态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而到了2016年,还在努力找钱的格力地产老总鲁君四就已经对外斩钉截铁地表示:地产,已经不是格力地产的主业了,我们已经转型为城市运营商了!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口罩更是造富的新风口。于是,格力地产宣布成立珠海高格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当时的热门产品——口罩,夸下“出口1亿片口罩”的海口。
就是这个消息出来,让格力地产的股价接连几个涨停板,近乎翻了一倍。
然而,选择这条转型的道路对格力地产来说是正确的吗?
以当前的眼光看,收购珠海免税可能是他们的最优选。
甚至颇有点刘备听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漂泊大半生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的意味。
被格力地产寄予厚望的珠海免税,不仅拥有免税牌照,并且是国内唯一一家全资拥有免税、有税、保税(跨境)三大业务的免税商。免税店这种行业,壁垒是什么?人才?技术?资金?统统不重要,关键是资质。
而这两年的政策也在鼓励免税购物。比如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其中提到:
“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
长期以来,我国的免税店主体都是机场/口岸免税店和离岛免税店,绝大部分国内出境人员只能选择在机场的免税店进行购物消费,或者专门跑一趟海南离岛免税店。
市内免税店则是大多位于城市的繁华商业区,距离城市居民更近,能有效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予顾客极大的便利度和友好度,购物时间更加充裕,大大减轻他们的各方面成本负担。
目前市内免税店还基本处于“未开发的市场”,一片蓝海。珠海免税恰恰又拥有这方面的资质,如果能拿下的话对于格力地产而言无异于一次新生。
格力地产的前董事长鲁君驷之前也给了公司不少资源。他是当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路段的一把手,在港澳的人脉资源很有实力。
格力地产的转型方向和横琴未来的规划高度契合,能争取更多当地的资源和支持,做起事来绝对事半功倍。
虽然格力地产现在面临业绩的压力,还有一堆债没还,但朝着免税方向的转型就能给予公司未来足够的想象力。只要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眼前的这点事全都不算事。
于此,他们现阶段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
买下珠海免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