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的方法论——专访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

http://ddx.gubit.cn  2023-06-13 16:30  复星医药(600196)公司分析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更高的规模水平、创新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是包括复星医药在内的中国医药企业共同的发展方向。”日前,在一场行业会议后,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健康板块是复星最初创业、最早上市并且持续深耕的一块业务,目前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复星生态系统的支柱板块之一,承载着其主要布局的复星医药自1994年创立至今将近30个年头。随着集团上下新一轮战略调整,其创新和全球化发展的主基调越发鲜明。

  加码的逻辑是什么?从陈启宇的访谈中,可以窥见复星医药的方法论。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

医药创新的选择,只有“更新”

  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正在变“卷”,肿瘤治疗等热门赛道竞争日趋激烈。“原来没有车的高速公路一下子堵车了。”陈启宇用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现象。

  改变之迅速确实超乎想象。陈启宇1994年4月加入复星医药,2020年2月在复星医药董事长任上加入复星国际管理层,分管大健康、智能制造等业务。近30年来,伴随着复星医药的发展壮大,他亲历了中国制药行业从仿制为主到创新驱动的进阶过程。在他看来,过去10年中国企业迅速经历了创新转型的第一阶段,即从不做、少做到踊跃、批量地创新,接下来要从“卷”中突围,需重新梳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能级和差异化程度。

  “走生物医药创新这条路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更新’。要向最前沿走,联动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前沿阵地,加速产学研效力转化,注重临床价值。”陈启宇强调。

  “更新”,这也是复星医药的发展之道。2009年,当大多数中国医药企业侧重仿制之时,复星医药就先人一步布局创新转型,招揽海内外人才,组建复宏汉霖等团队和平台,开始进行创新产品孵化。2019年2月,随着“十年磨一剑”的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复星医药进入创新收获期,迄今已上市10余款创新品种(含4个生物类似药)。

  复星医药在2022年收获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绩,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这在复星医药制药业务中占比超30%,也占到企业整体营收的20%以上。

  第一个100亿预示着复星医药在创新转型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复星医药当下的创新研发正在升级。与前些年相比,其产品管线不断丰富,且布局重点从高端仿制向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同类最佳(Best-in-class)转移,瞄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高价值产品的研究与临床开发。从企业2022年度报告来看,目前,复星医药主要在研药品项目中创新药适应证达63 项。记者还了解到,复星医药当前正着力逐步将管线中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比例提升。

国际化道阻且长,重在坚持

  国际化一直是复星医药的重要标签,其2022年度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1.71%,成绩亮眼。陈启宇总结,复星医药的经验就是坚定方向,一直坚持。他说:“要坚定地坚持,在过程中不断优化策略,适度进行有效的并购。”

  复星医药的国际化探索可以追溯到2005年左右,第一阶段主要是推动了自主研发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国际化并在非洲建立了销售队伍、在美国建立了创新研发队伍。2012年,复星医药赴港上市,成为一家“A+H”股企业,也开启了其国际化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复星医药通过全球化并购,将业务运营和创新研发的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2022年起,随着研发、生产及商业化的全球化运营体系的建立,复星医药的国际化又将跨入新一个阶段。

  “出海”途中难免遇到风浪。陈启宇回忆,复星医药最初的国际化探索面向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并不是非常成功,“因为当时那些市场可能没有足够准备好去使用中国研发生产的生物药。”而谈到对并购企业的管理时,令他深有感触的是,文化背景差异、法规制度区别以及并购对象自身的强弱都可能是挑战的来源,点滴小事都需留意。

  挑战之外,收获也颇为丰厚。“复星医药之所以能够以制药行业‘后来者’身份在创新、产品结构等方面迎头赶上,形成行业影响力、竞争力,保持良性增长,与我们全球能力的打造密不可分。”陈启宇指出。据悉,目前,复星医药的足迹印刻在美国、印度、欧洲、非洲、东南亚,分布在当地的控股子公司成为了复星医药组建本土化研发、生产和销售团队的重要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复星医药现已形成全球双向许可能力,不仅引进CAR-T细胞治疗、mRNA新冠疫苗等创新产品丰富了产品管线,也向Organon、Eurofarma、Abbott等多家海外公司授出多款自研单抗产品许可。

  陈启宇介绍,复星医药的国际化战略持续推进,接下来要帮助每个业务主体运营自身的全球化,这包括国内业务的走出去以及国外收购主体自身的全球化。而对目标市场法规的深入理解,与所组建本地化团队的良好沟通,不断调试、匹配满足当地需求的产品,成为复星医药应变的优势。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建立起全球化的创新研发和业务拓展(BD)能力、终端销售能力以及生产供应能力。我们已为之探索了约20年,初有成效,下一步要推动这三个体系继续提升。”陈启宇说。

下一步前进方向,创新驱动整合聚焦

  复星医药在新一轮战略里提出的目标是真正发展成为一家创新驱动的、以制药业务为核心的全球化医药企业。谈起下一步的方向,陈启宇坦率地讲,复星医药总体上是在对标多元化跨国制药公司。

  这类公司的特质是什么?陈启宇认为有三点,即在医疗健康领域有不同的业务,创新驱动,具有整合行业资源的能力,这也暗含了复星医药的发展方向。

  复星医药原有制药、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三大板块。2021年,企业开始逐渐推进公司各业务条线及组织架构的整合梳理,于2022年初将原板块拆分为创新药、成熟产品及制造、疫苗、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六大事业部,各事业部都更为聚焦,依托现有能力培育放大优势。

  在创新研发方面,复星医药采取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目前企业主要在研的63项创新药适应证中,有44款为自研,19款为许可引进。其中,在肿瘤免疫、慢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治疗领域,已上市多个产品以满足临床需求,包括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复必泰(mRNA新冠疫苗)、捷倍安(阿兹夫定片)等。

  在谈起创新能力升级的话题时,陈启宇特别提到,要从License-in和License-out两方面着手加强全球业务拓展能力,整体增强产品管线的战略管控能力和资源平衡能力,更好实现产品变现。“企业自身研发的产品到了某个阶段,不一定事事都要独立依靠自己走下去。正如我们所见,全球的大型制药企业之间也经常会进行产品管线资产的调整组合,甚至是将整个治疗领域的管线从一家公司转换到另一家公司。”陈启宇指出,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研发如果不能适时进行资源聚焦,无序扩张之下的创新会变成“无底洞”。

  复星医药产品线的组合管理也将提上日程。陈启宇表示:“复星医药自主研发、创新孵化以及许可引进的产品日渐丰富,尽早进入到组合管理阶段,是对研发最负责任和最高效的一个管理方法。对此,我们要尽早规划和考量。”

  复星医药距离成为“理想型”还有多远?“那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启宇表示,要持续查找自身在规模水平、创新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张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