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股价腰斩近三成!首旅酒店7501家门店扛不住,携程4亿离场
11 月 10 日,首旅酒店(600258)的一则公告打破了酒店业的平静:持股 12.26% 的重要股东携程旅游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减持 2520.6 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 2.26%,持股比例精准降至 10% 的权益节点。以当日 16.15 元 / 股的收盘价计算,携程此次减持套现高达 4.07 亿元,这一动作被市场解读为对合作方未来前景的谨慎表态。

股东的离场信号,与首旅酒店近年的股价表现形成鲜明呼应。截至 11 月 11 日发稿,公司股价报 16.06 元 / 股,较三年前高点已累计下跌近三成,市值缩水显著。对于持有首旅酒店的投资者而言,这三年的持股体验难言乐观,而携程的减持无疑给市场信心再添一层阴霾。
作为国内酒店业的头部玩家,首旅酒店的根基并不算薄弱。这家 2000 年 6 月上市的企业,主营业务覆盖中高端及经济型酒店运营管理,旗下坐拥 29 个品牌、40 余款产品,从大众熟知的如家、莫泰,到中高端的和颐、诺金,再到奢华品牌安麓,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矩阵。截至 2025 年 9 月末,公司酒店总数已达 7501 家(含境外 2 家),客房总量突破 54.4 万间,其中中高端酒店占比 29.6%,客房间数占比更是达到 42.5%,显示出向高端化转型的布局。而核心品牌如家(含商旅、精选系列)门店数已超 3000 家,占总门店数的 41%,仍是支撑公司业绩的中坚力量。
但光鲜的规模背后,是业绩的剧烈波动。梳理 2019 年至 2024 年的财务数据,首旅酒店的归母净利润像坐过山车般起伏:8.85 亿元、-4.96 亿元、0.56 亿元、-5.77 亿元、7.95 亿元、8.06 亿元。两年亏损、四年盈利的表现,反映出公司抗风险能力的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3 年实现 238% 的惊人扭亏幅度后,2024 年净利润仅微增 1.4%,近乎原地踏步,增长动力明显乏力。
2025 年的经营状况同样喜忧参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7.8 亿元,同比下降 1.8%;归母净利润 7.55 亿元,同比仅增长 4.4%;扣非归母净利润 6.75 亿元,同比增幅更是低至 2.2%。盈利能力疲软的同时,现金流也出现承压,经营现金流净额 26.31 亿元,同比下降 2.6%。首旅酒店在公告中坦言,2025 年第三季度酒店市场复苏态势温和,行业平均价格面临较大压力,其援引的 STR 数据显示,2025 年暑期国内酒店市场经营表现未能恢复至 2024 年同期水平,行业整体复苏不及预期。
运营数据的下滑更能直观反映公司的经营困境。2025 年第三季度,不含轻管理酒店的全部酒店 RevPAR(平均每间可出售客房收入)为 191 元,同比下降 2.4%;平均房价 259 元,同比下降 2.0%;出租率 73.6%,同比微降 0.3 个百分点。而包含轻管理酒店在内的全部酒店,各项指标表现更差:RevPAR 165 元,同比下降 2.8%;平均房价 240 元,同比下降 1.7%;出租率 68.9%,同比下降 0.8 个百分点。房价与出租率双双下滑,折射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令人意外的是,在业绩承压、行业复苏乏力的背景下,首旅酒店却选择了逆势扩张。2025 年公司战略规划显示,全年将新增酒店 1500 家,较 2024 年 1353 家的开业目标进一步加码,扩张规模同比提升 10.9%。这意味着,即便面临 RevPAR 下滑、现金流收紧的压力,首旅酒店仍在持续为 “规模扩张” 买单。
这种 “逆周期扩张” 的战略背后,是酒店业集中度提升的行业趋势。随着消费升级与市场竞争加剧,头部企业试图通过规模化抢占市场份额,挤压中小品牌生存空间。但对于首旅酒店而言,扩张与盈利的平衡始终是难题。一方面,新增门店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可能进一步加剧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在行业需求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可能导致供需失衡,进一步拉低出租率和房价,陷入 “扩张 - 盈利下滑” 的恶性循环。
携程的减持,或许正是对这种风险的预判。作为首旅酒店的重要股东和渠道合作伙伴,携程的离场不仅带走了 4.07 亿元的资金,更可能影响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对于首旅酒店而言,如何在扩张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应对行业复苏乏力的挑战,如何挽回投资者信心,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对于酒店业来说,首旅酒店的困境也折射出行业的普遍难题:在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的背景下,是收缩战线稳盈利,还是逆势扩张赌未来?这个选择题,考验着每一家头部企业的战略智慧。
文章来源于网络。发布者:投资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ahuang.com/6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