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调研记
转自:中国电力报
“合”璧生辉
——鄂尔多斯盆地综合能源基地调研记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南抵陇山,西至贺兰山,东达太行山,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广袤的地域之下,是大自然馈赠给鄂尔多斯盆地富集的能源资源。“它是一个能源‘聚宝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如此评价。
脚下有煤油气,头顶有“风光”。能源产业历来是鄂尔多斯盆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传统综合能源基地如何高效挖潜这方“宝藏”,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6月5日,记者奔赴鄂尔多斯盆地开展调研。总结一路见闻,关键字在于“合”。
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鄂尔多斯能源局公布的数据,仅鄂尔多斯一个市的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就达2535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6月5日,记者来到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乌兰木伦煤矿。在地面集控中心的大屏上,采煤机滚筒高速旋转,刀锋所及,一块块“压舱石”稳稳落地。偌大的屏幕上,难觅一人。
“看,这边走过来一名矿工,手里拿着‘遥控器’。”终于捕捉到人影,乌兰木伦煤矿机电副总工程师刘伟兴奋地指向大屏:“他握的是智能移动终端,可以实时监测、控制工作面设备。”
在集控中心中央,记者看到一台如VR体验馆般科技感满满的装置。“这是我们的‘太空舱’。”乌兰木伦煤矿机电信息中心主任马少君描述道,“在这里,动动手指就可以操控采煤机,减员、增安又提效。”
刘伟能清晰感受到“乌金”在如何扎实地向绿而行。“驱动皮带运转的普通电机,全部更换成了永磁变频一体机,效率高;平时下井开的柴油车,很大一部分已被电车取代,更环保。”
滚滚向前的黑色皮带,将煤炭产业或高能耗、或强人工、或弱环保的“灰扑扑”过往甩开,引领其奔赴更为清洁高效的现代煤化工。
——在宁夏,作为迄今世界上单套投资规模最大的“煤制油”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连续3年稳产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
——在陕西,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形成“煤头化尾、化黑为白”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的创新。
鄂尔多斯盆地不仅富煤,而且油丰气盛。国内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就坐落于此。
一抹抹“石油红”在毛乌素沙地上跃动着,他们来自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开发分公司,仿佛一簇簇燃烧的烈焰,为这里带来生机,也为油气增储上产平添底气。
6月6日,在苏里格气田生产指挥中心,苏里格气田开发分公司总工程师白鹏告诉记者,由于该气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致密气田,相当于在孔隙大小只有头发丝五十分之一的岩石中寻气,被视为“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世界级难题,自2006年开发以来,我们逐步形成了适用于苏里格致密气田开发的6大类30项特色技术。”白鹏颇为自豪,“苏里格气田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最大产气区的地位。”
令白鹏印象深刻的是,由于开采难度大,长庆油田早在20年前就开始大力推进油田数字化建设,并成为数字化油田的先行者。
“苏里格气田10年前就可通过远程监控观察作业现场工况,并实现油气井部分生产数据的自动生成和传输。”白鹏说。
如今,长庆油田建成我国最大规模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油气水井、场站数字化覆盖率分别达98.2%、100%,无人值守场站覆盖率超过83%。得益于此,长庆油田已建成年产6000万吨的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
这里还有更多缚“油龙”、降“气虎”,助力增储上产的案例。
——2023年12月,长庆油田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的整装大油田,开辟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石油勘探开发新领域。
——今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称,2023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突破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理论“深度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大宁—吉县、神府、大牛地等区块均获重要进展,深层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超3000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非常规天然气重要突破点。
“深层煤层气的突破,是鄂尔多斯盆地最大的亮点。”在金之钧看来,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开发方兴未艾。
多种能源的融合互补
6月7日,记者来到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阳光普照,只见原始粗粝的荒漠,被蓝色矩阵装扮成繁茂梦幻的奇观。
“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建设了先导工程一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去年底并网发电。”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那贵挺告诉记者,这是国内首批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基地项目。
那贵挺所指的“号召”,既有顶层设计——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库布其沙漠被重点提及。
也有殷殷嘱托——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悉,该基地整体规划容量1600万千瓦,包括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建设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配置储能500万千瓦时,以风光火储一体化方式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至京津冀地区。
为助力新能源消纳,今年,内蒙古电力集团鄂尔多斯供电公司电网规划建设投资量和任务量也达到历史顶峰——电网前期计划投资规模达69.2亿元,电网建设计划投资规模50.64亿元,其中要保障全市1188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
记者注意到,兼具生态治理功能的光伏板下,绿意涌动。那贵挺说:“这种植用水,是来自煤矿的疏干水。”煤炭与新能源的“缘分”又多了一重。
▲中国华电集团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该项目采用“绿电制绿氢、产业用绿氢”的产业模式,实现从发电、制氢、运氢、加氢的全产业链开发。李东海 张伟 摄
深入探究,二者已碰撞出不少火花。
——采煤沉陷区瞄准打造智能光伏田园综合体。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不仅发挥了“林光互补、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一地两用”的特点,还配套发展了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等旅游产业。
——采煤回填区催生我国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三峡能源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我们在纳日松镇采煤回填区建设4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于去年6月29日成功制取了第一方氢气,目前处于全容量规模化制氢调试准备阶段。”瀚峡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运营一部副班长于永龙告诉记者。
剑指碳中和,将眼界放宽,更多融合互补“大戏”在鄂尔多斯盆地上演。
——2023年5月19日,3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示范项目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开建。该项目以国家能源集团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为碳源,与长庆油田的石油开采深度耦合,开展现代煤化工和大型油气田开采之间的绿色减碳合作。
——今年3月,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示范项目打通氢能项目“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标志着全国规模最大的绿氢交通运输系统投运。“项目采用‘风光氢储’一体化技术耦合手段,年发电量5.52亿千瓦时,年制绿氢7800吨,可满足约1000辆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需求。”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氢能产业部生产管理总值长张永曌介绍。
——苏里格气田正在进行“风光气储氢”一体化示范工程建设,向绿色低碳综合能源体不断迈进。这也契合了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要求。
人与产业的融合共进
在记录变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驱策着这一过程的建设者。
一如我们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阔,更要看到这背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
这里融入着每个个体不懈奋斗的故事。
张永曌实现了“跨界”。刚毕业时,他在卓资的火电厂工作,后来去了风光场站,现在在包头做绿氢一体化项目。“之前是电力行业,现在是化工行业,挑战挺大。”他坦言,为此恶补了不少知识。
王杰一直在“碳”索。身兼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矸石热电厂总经理之职,他深有体会的是“近来对碳排放的考核更严格了”。他告诉记者,向着煤电清洁高效灵活的目标,电厂稳步推进“三改联动”,构建绿色低碳电力供应体系,连续两个履约期实现碳排放权履约率100%。
白鹏有着马路“情结”。2006年,苏里格气田着手开发时,他就从靖边调了过来。“那会儿这里只有三条半马路。”他记忆犹新,“有一次,晚上7点从现场回来寻思去吃碗面,结果餐馆已经下班了,靖边可不这样。”
“落户”后,苏里格气田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天然气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近5年,苏里格气田在内蒙古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45.4亿元、税费140.2亿元。“现在的马路已经数不过来啦。”白鹏笑言。
金之钧作出坚定的割舍。他放弃了离家近的沿海城市,选择深耕鄂尔多斯。谈及原因,金之钧有感而发:“这里在进行一场伟大的革命:调整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在这场革命中,最小代价的路径在哪里?这是我们研究院要协助政府解决的问题,即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来实现转型。”
“比如,我们正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天然氢气的勘探,毕竟目前电解水制氢的成本很高。”金之钧解释称。
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金之钧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接下来的发展有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地下多种资源矿种的协同勘探开发,二是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的耦合发展。“新能源发电可以考虑变成热量注入地下,开采低成熟度的页岩油。”他建议。
在能源转型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中,有着基地建设者的一呼一吸。他们的命运与脚下的土地紧密交织,同频共振。
在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有一个由19.6万余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电站。它由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投资建设,2019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
“骏马”电站不仅彰显着独具匠心的工业美感,更寓意“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这,何尝不是这方土地之上能源人的象征?在黄河“几字弯”的怀抱中,一路追光驰骋,哪怕山高路远,哪怕九曲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