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杭锦旗:“1+4”生态治理模式让农牧民“出力”又“获利”

查股网  2025-05-13 12:15  鄂尔多斯(600295)个股分析

转自:草原云

5月9日,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的“三北”工程库布其沙漠中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区,杭锦旗郭二后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50多名农牧民正在585亩沙地上,铺设网格沙障、栽植沙柳苗。

“今年这个治沙工程从4月23日就开始了,5月中旬能完成,我们边做沙障边插苗,每人每天能挣大约300元。”负责组织现场施工的44岁村民高志强,以前外出打零工,今年参与了本地合作社承包的生态治理工程,还能兼顾自家500亩草场的100多头牛羊养殖,对生活前景很乐观:“能参与当地的生态工程是多方受益的好事,草场改良了,环境绿化了,我们农牧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5月9日,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的“三北”工程库布其沙漠中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区,农牧民正在沙地上铺设网格沙障。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地处黄河“几字弯”南岸,位于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占全旗总面积的52.2%,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鄂尔多斯主战场、主阵地。这些年,杭锦旗贯彻落实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部署,统筹推进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产业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治沙过程中探索出的“1+4”模式,将以工代赈联农带农机制融入其中,在生态治理中共建共享,让农牧民既能“出力”也能“获利”,为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和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所谓‘1+4’模式指的是,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鼓励农牧民以合作社或村集体经济形式参与生态工程建设。首先,农牧民与合作社签订实施协议(农牧民也可以自己成立合作社参与到“三北”六期工程中);其次,杭锦旗林草局联合苏木镇、嘎查村、合作社签订四方协议,协议签订完成后开始实施生态工程项目。”杭锦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耀介绍说,此举打破了传统企业单一承包模式,让当地更多的农牧民参与到生态工程建设中,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5月9日,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的“三北”工程库布其沙漠中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区,半个月前种下的沙柳苗已经发芽。

“村民手里的沙化土地如何治理,工程量是多少,需要花多少钱,如何保障工程质量和村民利益,都得提前谋划好。”杨金耀给记者详细介绍了“1+4”模式的实施背景和操作过程。

2023年,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提前谋划布局,探索各类生态工程如何实施,如何有效激励群众广泛参与,实现共建共享。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林草局将事先规划好的全旗沙化土地治理的明细单和图纸、图表一并下发到苏木镇、嘎查村,组织村民集体讨论实施方案,让村民自主选择手里的沙化土地如何治理。绝大多数农牧民选择了加入合作社或成立合作社共同治理,签订好协议后逐级提交上报到旗林草局,审核通过后签订四方协议,确定工程的实施范围、实施标准、治理措施、工程价款、付款方式、验收标准和各方的责权利等。协议签订完成后,旗林草局根据治理难易程度确定工程量并纳入到总体项目中,生态工程就可以正式开始实施了。

5月9日,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的“三北”工程库布其沙漠中南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区,农牧民在585亩沙地上栽植网格沙障。

“以‘1+4’模式实施生态治理工程,不仅能充分体现以工代赈做法,而且能激励农牧民主动加入生态建设,将被动治沙变为主动治沙,并在参与生态建设中获得可观经济收益。”杨金耀给按照这一模式实施生态工程的农牧民算了一笔账:在治沙过程中,农牧民除能拿到每亩沙地治理的补偿款,还能利用土地上的房屋、设施设备收取租金;能为治沙工程提供所需的苗木、种子等物资赚取收益,能直接参与治沙工程挣劳务费。在治沙工程完成后,沙地变草场,载畜能力增加,可扩展养殖业规模;沙柳平茬后有专项收益,柠条等饲草料加工都有收益,还有治理好后的草场的政策性补贴、公益性补贴以及后续管护等补贴都能获取收益。总之,以“1+4”模式实施了生态工程后,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显现并提升,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农牧民收入越来越多。

经过2023年的探索试验,项目推进得比较顺畅。从2024年开始,“1+4”模式在全旗范围推广实施,后期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形成值得在全国推广的生态建设模式。

目前,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已有多个村集体直接参与生态项目,不仅推动解决了本地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使村集体经济显著增收,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2024年全旗32个嘎查村直接参与生态建设,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3万元,培育年收入超50万元示范村13个,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村集体“造血”双提升。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郝雪莲

新闻编辑: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