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入选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
中国经济报导:近日,财政部公布 2025 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鄂尔多斯市成功入选,两地将分别获得中央财政奖补资金 3750 万元。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引导地方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重点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三牧” 等薄弱领域,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地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与特色
(一)通辽市:农牧业金融与绿色金融双轮驱动
通辽市作为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农牧业生产融资需求旺盛。近年来,通辽市通过数字化赋能和产品创新深化普惠金融服务:
数字化平台建设:2022 年启动 “惠民金融超市” 项目,整合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资源,建立 “线上平台 + 线下体系” 服务模式,实现农户资产数字化、信用化。
截至 2025 年,该平台已对接 6 家银行、3 家保险公司,累计投放农牧业贷款超 3100 万元,计划 3 年内为农户和小微企业节省融资成本 1.6 亿元以上。
绿色金融创新:依托草原生态资源,推出 “中国草贷” 产品,支持中科羊草种植及产业链发展,截至 2025 年 2 月累计发放贷款超 740 万元,覆盖 11 户牧草种植户。
同时,推动绿色贷款快速增长,2024 年绿色贷款余额达 225.55 亿元,同比增长 39.99%,增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
春耕金融支持:通过 “信贷服务送上门” 活动,组织金融机构走访农业经营主体超 1.5 万户,简化审批流程,运用支农再贷款工具引导低成本资金投放,保障春耕生产资金需求。
(二)鄂尔多斯市:能源经济与产业链金融深度融合
鄂尔多斯市以能源产业为基础,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和数字化金融工具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
政府性融资担保创新:加入自治区再担保体系,推出 “羊绒担” 产品,为绒山羊养殖户提供低费率担保服务。
截至 2024 年末,全市融资担保机构涉农在保余额 12.13 亿元,小微企业在保余额 4.35 亿元,平均担保费率降至 0.42%,其中农牧业担保费率低至 0.3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链金融突破:围绕羊绒、煤炭等特色产业,创新 “智慧畜牧贷”“央赋惠农贷” 等产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牲畜活体资产在线监管,解决农牧户抵押物不足问题。
例如,农行鄂尔多斯分行 “智慧畜牧贷” 已发放 4024 万元,惠及 45 户农牧民。
数字化服务升级:推广 “工银兴农通 APP”“整村授信” 系统等数字化工具,构建覆盖 “三农” 生产生活场景的综合服务平台。
截至 2025 年 4 月,“工银兴农通 APP” 注册用户达 7.36 万户,鄂尔多斯银行数字化 “整村授信” 系统为 1.6 万农牧户授信 22.89 亿元。
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框架与资金运用
(一)资金分配与使用方向
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将重点用于以下领域:
支小支农贷款贴息:降低小微企业和农牧户融资成本,例如通辽市通过 “惠民金融超市” 将贷款利率从 7% 降至 5% 以内,最低达 3.65%。
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鄂尔多斯市通过再担保体系和联保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2024 年累计开展再担保业务 2000 万元。
融资增信服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补充和降费奖补,例如鄂尔多斯市农牧业融资担保公司通过降费让利,2024 年为农牧户节省担保费用超 100 万元。
(二)绩效考核与资金监管
财政部对示范区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分档奖补,最高与最低档次奖补资金相差 1 倍,激励地方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将强化资金监管,督促两地细化实施方案,确保资金精准用于普惠金融重点领域。
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
(一)通辽市:深化绿色金融与农村数字金融
绿色金融规模化:依托国家级草品种区域试验基地,扩大 “中国草贷” 覆盖范围,探索 “光伏 + 生态 + 产业” 模式,推动草光协同系统应用,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双赢。
农村数字金融拓展:完善 “惠民金融超市” 功能,推进农村资产数字化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计划 3 年内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牲畜等资产数字化改造,建立覆盖全旗区的农村信用数据库。
(二)鄂尔多斯市:产业链金融与科技金融协同
产业链金融深化:围绕羊绒、能源等产业链,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例如 “羊绒担” 产品计划扩大至 1000 户牧民,构建产业应急保障网络。
科技金融融合:推广 “智慧畜牧贷”“碳减排支持工具” 等数字化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提升融资效率和风控能力。
通辽市和鄂尔多斯市入选 2025 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是对两地近年来在普惠金融领域创新实践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