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不抵债的天津老国企津投城开,还能咸鱼翻身吗?
一家拥有24年上市历史的国有房企,净资产悄然转为负数,每股净资产仅为-0.45元。这不是戏剧剧本,而是津投城开(600322)在2025年中报中呈现的残酷现实。
9月19日,津投城开公告宣布对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将原先规划的“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方案改为简单的“重大资产出售方案”。
这家成立于1981年的天津市最早房地产综合开发企业,曾被誉为天津保障房建设的主力军,如今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正试图找到一条涅槃重生之路。
01 辉煌过往:从黄金时代到行业寒冬
津投城开的前身可追溯至1981年成立的天津市建设开发公司。早在2001年,公司就登陆上交所,成为天津市首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简称天房发展。
公司曾打造苏州“浅隐林泉”、天津“盛庭花园”等知名项目,多次荣获“广厦奖”和“詹天佑金奖”。这些殊荣背后,是一家地方国企在三十二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深厚底蕴。
然而行业黄金期过后,津投城开迅速陷入长期困境。2020年起,公司连续巨亏。尽管2023年曾短暂实现盈利,但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到2025年中报,公司归母净利润为-5.19亿元,彻底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每股净资产为-0.45元。
02 艰难自救:从零散出售到整体重组
面对困境,津投城开不是没有尝试自救。2024年底,公司曾计划出售部分子公司股权回血。
公司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华驰公司90%股权、参股子公司华富宫公司46.33%股权和参股子公司天房物业公司31.89%股权。但这些零散的资产出售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直到2025年6月,公司才推出了彻底的重组方案。根据原计划,津投城开将置出全部房地产开发资产及负债,同时以发行股份加支付现金方式,置入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旗下三家供热企业股权。
这一方案已获得天津市国资委批复同意,标志着津投城开将彻底告别房地产行业,转型为城市集中供热服务商。
03 重组变局:方案重大调整
9月19日,公司突然公告决定对原重大资产重组方案进行重大调整。原“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方案被调整为“重大资产出售方案”。即置出房地产业务及相关资产、负债,但保留物业管理、租赁业务。
这一调整意味着公司可能不再直接注入能源资产,而是先处理掉亏损源头。调整后的重组方案预计仍将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也不会构成重组上市。
市场对此反应剧烈。9月19日,津投城开股价封死跌停板,报收于2.92元。投资者可能担心,方案调整会进一步延迟重组进程,增加不确定性。
不过,如果重组最终完成,津投城开仍将获得重生机会。根据交易草案,拟置入的三家供热企业——津能股份、天津热力和港益供热——主要从事城市集中供热业务,其服务区域涵盖天津市中心城区、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等。
截至2024-2025年采暖季,这三家公司合计承担全市124万户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集中供热任务,集中供热面积1.74亿平方米,占天津市集中供热总面积的29%。
交易完成后,津投城开的财务指标将发生根本性改善。
未来,津投城开将聚焦构建清洁高效、智慧互联、多元协同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重点举措包括:加大地热余热等清洁能源开发、完善供热“一张网”、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商等。
重组方案调整后,公司选择保留物业管理及租赁业务。这些业务虽然目前规模较小,但却能够提供持续的现金流和与供热业务的协同效应。
9月19日的这个跌停,可能既是这家老牌房企旧模式的终结,也是新模式艰难诞生的开始。津投城开的命运转折,映照着中国传统房企转型的艰难之路,也展示着以天津这座老工业城市为代表的地方国资在产业调整大潮中断臂求生的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