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股权遭弃,“平安系”将离场?
一场始于甜蜜联姻的地产投资,最终沦为保险巨头长达七年的噩梦。
“收益率往下走,产业园、写字楼、高端综合体等,因为是长期的资产,对保险资金是非常好的匹配。”
在2019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如此解释公司重仓华夏幸福的逻辑。
5年后,平安人寿宣布计划减持华夏幸福最多3%股权,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战略投资已亏损超过90%。
8月8日的公告显示,平安系将在9月1日至11月30日期间出售价值约2.5亿元的股份。
曾经描绘的产融结合美好图景,如今变成金融圈口耳相传的“投资巨坑”。
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累计高达540亿元,而这家房企的市值仅剩下85亿元。
“平安系”减持背后的双重困局
平安的减持计划带着壮士断腕的决绝。公告明确表示,9月1日起的三个月内,将通过大宗交易(不超过2%)和集中竞价(不超过1%)两种方式减持。
根据华夏幸福2025年8月8日公告,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管合计持股比例为25.1865%。这意味着即便完成减持,平安系仍将持有22%以上股权,稳居第一大股东位置。
对于减持原因,平安人寿在公告中仅含糊的表述为“根据自身业务安排及需要”。业内观察人士则指出两大现实考量:止损需求与偿付能力压力。
目前,华夏幸福仍在债务泥潭中艰难挣扎。公司近期公告显示,通过设立信托计划抵偿金融债务的金额已达223.48亿元,但仍有16.53亿元信托份额抵债工作在进行中。
华夏幸福管理层将希望寄托于“保交楼”和“转型产业新城服务商”两大战略。然而转型需要资金支持,而持续亏损和巨额债务令融资渠道基本封闭。
随着平安系减持公告的发布,这场持续七年的资本联姻进入清盘阶段。平安的产业地产投资逻辑遭遇严峻挑战,而华夏幸福则成为房地产泡沫破裂期的典型样本。
平安的野心与华夏幸福的坠落
2018年7月,中国平安豪掷137.7亿元拿下华夏幸福19.7%股权,这宗交易被誉为地产与金融结合的典范。
实际上,当时的华夏幸福虽已显露资金链紧张迹象,但其产业新城模式仍吸引着寻求长期稳定收益的保险资金。
之后,平安的增持步伐迅猛而坚定。仅隔半年,2019年1月,平安再次掏出42.03亿元增持5.69%,将持股比例推高至25.25%。
平安时任高管曾公开表示,看重的是产业园区这类“长期资产”与保险资金的匹配性。
然而,当时的风险已经在暗处积聚。2020年,平安养老险相继发起三期总计100亿元的“九通基业债券投资计划”,继续为华夏幸福输血。这种深度捆绑很快显现灾难性后果。
2021年2月1日晚间,华夏幸福发布公告称,截至目前,华夏幸福及下属子公司发生债务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额为52.55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未涉及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
但就在第二天,平安人寿披露受让10笔另类金融产品,涉及华夏幸福及九通基业,投资金额不超155亿元;同日,平安养老险也披露以保险资金受让相关四笔金融产品,实际签署合同的关联交易金额合计不超29.48亿元。
股权关系的戏剧性转变发生在2021年9月。因原第一大股东华夏控股所持股权被“强平”,平安人寿被动接盘成为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从此,平安从战略投资者变成了危机接盘者。
540亿风险敞口与持续失血
华夏幸福的财务崩溃速度令人震惊。公司净利润从2019年的146亿元高峰,骤降至2020年的36.65亿元,2021年更巨亏390亿元。
尽管其2022年勉强盈利15.88亿元,但2023年和2024年再度陷入亏损漩涡,分别亏损60.28亿和48.17亿。
2025年的前景更加黯淡。华夏幸福预计上半年净亏损55亿至75亿元,几乎追平去年全年亏损额。公司解释称:“房地产结转项目较少,债务存量金额仍然较大,财务费用仍处于高位。”
平安为此付出的代价触目惊心:2021年上半年一次性计提减值准备359亿元,相当于当期中报营运利润增幅从18%被拉低至个位数。
2024年三季度,平安养老单季亏损49.51亿元,主因仍是计提华夏幸福损失。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的累计风险敞口540亿元,已计提减值432亿元,剩余风险敞口108亿元
股价的崩盘更直观展示了这场灾难。平安当初20多元/股的收购成本,如今只剩2.18元/股,市值蒸发超90%。按当前股价计算,平安此次计划减持的1.17亿股仅值约2.55亿元,不到初始投资额的1.5%。
这场“地产+金融”的联姻给行业留下深刻警示。当险资为追求长期收益而重仓单一地产企业时,资产匹配的理论美好可能难敌行业系统性风险。而对陷入危机的企业持续“输血”,最终可能扩大创伤而非拯救生命。
随着减持窗口开启,平安的退出动作将揭示金融机构处理问题资产的新路径:是果断止损还是继续守护?华夏幸福的转型承诺又能否在资金枯竭的现实中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比这场失败的投资本身更具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