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电波到5G云端:长江通信人的清明守护

查股网  2025-04-08 09:19  长江通信(600345)个股分析

转自:中国水运网

清明时节的雨,落在长江上,也落在了长江宜昌段。80年前,通信兵王振华曾在这片滩涂用旗语接力传递撤退指令;而此刻,24岁的段芳正坐在 1200公里外的菏泽自习室里,盯着手机屏幕上的 “平安清明文明追思” 平台 —— 她刚在虚拟墓碑前为爷爷献上一束白菊,背景音乐里的古筝曲与记忆中的雨声重叠,让这个因备考无法返乡的清明,有了穿越时空的温度。

2025年清明,长江流域的祭扫活动因通信技术的革新悄然改变。从抗战时期的 “信息生命线” 到如今的 “北斗+5G” 深山覆盖,通信人用技术与坚守,让这条母亲河上的思念跨越时空。

烽火中的清明——抗战通信兵的生死坚守

宜昌大撤退:电波里的 “清明突围”

1938年清明前后,日军轰炸宜昌码头,彼时,宜昌码头硝烟弥漫,日军的轰炸让这片区域沦为一片废墟。就在这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通信兵们肩负着重大使命,在废墟中争分夺秒地架设临时电台,用莫尔斯电码指挥船只转运10万吨物资。一名士兵在日记中记载:“发报机被震坏,就用旗语和灯光接力,绝不能让指令断在清明这天。” 这份质朴的文字,展现了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勇气。

如今,在宜昌段航道部署智能航标,通过5G实时回传水文数据,延续着当年 “信息保畅通” 的使命。从过去简陋的通信方式到如今先进的5G 技术,变的是通信手段,不变的是通信人保障信息畅通的初心。

川江信号台:雾中的 “人肉灯塔”

重庆至宜昌段的信号员需熟记87处险滩,在大雾天用铜锣和火把为船只引航。老信号员陈蓉回忆说:“清明雾最大,但我们不能错一次——船上有回家祭祖的人。” 在那雾气弥漫的江面上,信号员们凭借着对险滩的熟悉和高度的责任感,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船只指引方向,保障着人们回家祭祖的行程。

2018年建成的 “长江数字航道通信系统” 让川江彻底告别 “人肉导航”。2023年清明,瞿塘峡突现特大大雾,重庆奉节通信处通过自建的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与VHF的融合监测,以毫米级精度引导327艘船舶“盲行”通过。当第一艘货轮鸣笛通过信号台时,年轻工程师小熊在值班日志上写道:“前辈们敲破32面铜锣守护的航道,如今被千万个数字信号点照亮——但那份‘不能错一次’的责任,比江雾中的火把更炽热。”

5G时代的清明——深山里的 “数字乡愁”

巫山曲尺乡的李大姐(化名)曾在清明淌着鼻血爬6小时山路,就为在山顶找一处能发消息的“信号缝”。2020年,奉节通信管理处建立的“应急通信保障网”通过微波中继与卫星通信,将信号送到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技术的温度,藏在每个细节里:“长江之声”广播系统从战时空袭汽笛进化为智能预警,2024年春运期间,播发气象信息120次,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气象专报14篇次,有效避免了恶劣天气带来得人财损失。当北斗短报文穿越云层,当无人机载着电子祭品掠过无人祖坟,那些曾被山路阻断的思念,终于在数字世界里找到了新的归途

江风浩荡处,总有信号长明

2025年的清明,段芳的手机屏幕上,爷爷的电子墓碑旁多了一条新留言:“孙女今天正在努力备考,您在那边别担心。”这条跨越时空的信息,与80年前王振华在烽火中发出的“指令已送达”;从烽火中的油灯到5G的微光,变的是技术的形态,不变的是“让信息永不中断”的初心。当北斗卫星划过巫山的夜空,当“长江e+”小程序的提示音在货轮驾驶室响起,我们终于懂得:所谓传承,就是把前人用生命守护的“畅通”,写成今天科技赋能的“安全”与“团圆”。

长江水依旧东流,但传递思念的方式已从烽火中的电波变成了屏幕里的烛光。通信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清明不仅是缅怀过去的日子,也是用技术连接未来的时刻——只要记忆还在传输,逝者就从未真正离开。

(本文部分历史资料由长江通信史和历史真实素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