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接连被查、销量暴跌超10%,江淮汽车靠华为高端车“救命”,5个月仅卖3459辆

曾经的自主品牌“中坚力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汽车”),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一边是高管密集“落马”,从核心决策层到业务部门负责人,违纪违法案件覆盖公司运营全链条,暴露内部治理漏洞;另一边是经营业绩持续恶化,七年累计亏损超110亿元,2024年创下上市以来最大亏损纪录,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由盈转亏,销量同比下滑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寄望于扭转困局的新能源转型之路步履维艰,与华为合作的高端车型未能撑起销量大旗,企业整体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
高管“落马”并非偶然,而是江淮汽车内部治理失序的集中爆发。近日,安徽省纪检监察机关披露的消息显示,江淮汽车原皮卡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赵涛涉嫌严重违法,正接受监察调查。这位2000年便加入江淮汽车的“老员工”,从基层逐步晋升至子公司核心管理岗位,曾负责扬州江淮轻型汽车运营,还推动江汽皮卡出口80国,却最终未能守住职业底线,沦为违纪违法分子。
赵涛被查绝非孤立事件,近两年来,江淮汽车已陷入高管“落马”潮。2024年10月,集团控股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安进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作为企业“一把手”,其违纪违法行为直接影响公司战略决策与经营方向;不到一个月后,集团控股公司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志远紧随其后被查,2025年被正式开除党籍,再次冲击企业管理体系;2025年1月,数字化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总经理杨文江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审查调查,案件至今仍在推进中。短短一年多时间,多名覆盖决策、经营、管理核心岗位的高管接连“落马”,不仅让江淮汽车陷入“管理层动荡”,更引发市场对其内部监督机制失效、经营流程存在利益输送漏洞的强烈质疑。
与管理层动荡相伴的,是江淮汽车一路下滑的经营业绩,“巨亏”已成为企业近七年的常态。回溯至2017年,江淮汽车首次陷入亏损困境,当年亏损0.93亿元,彼时市场仍对其调整能力抱有期待。然而,这份期待最终落空,2017年至2023年,江淮汽车年度亏损额接连攀升,分别达到18.77亿元、9.78亿元、17.19亿元、18.84亿元、27.95亿元和17.18亿元,七年时间累计亏损超110亿元,亏损规模持续扩大,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恶化。
进入2024年,江淮汽车的经营状况并未好转,反而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差纪录。当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7.84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更是高达27.4亿元,扣非后亏损幅度远超归母净利润,意味着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已近“枯竭”,非经常性损益也难以掩盖核心业务的颓势。
2025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车的经营困境进一步加剧,业绩数据呈现“全面恶化”态势。当期公司实现营收308.73亿元,同比下降4.14%,营收规模收缩的同时,盈利状况急剧下滑,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6.25亿元转为亏损14.34亿元,扣非净亏损更是达到17.63亿元,同比大幅扩大662.63%。营收下滑、亏损翻倍,江淮汽车的经营压力已濒临极限。
销量持续下滑是江淮汽车业绩恶化的核心症结,且其下滑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市场竞争力不断萎缩。2025年前三季度,江淮汽车累计销售汽车28.17万辆,同比下滑10.66%,而同期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整体增速为8%,一降一升之间,差距悬殊,凸显江淮汽车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更严峻的是,江淮汽车的乘用车与商用车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均出现下滑,没有任何一个板块能起到“支撑作用”。其中,乘用车板块跌幅更为明显,成为拖累销量的主要因素:SUV车型销量同比下跌11.28%,轿车销量同比跌幅更是高达35.98%,接近“腰斩”,反映出其乘用车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吸引消费者。商用车板块虽跌幅相对较小,但同样未能实现增长,无法弥补乘用车板块的销量缺口,企业整体市场份额持续被挤压。
面对燃油车市场的颓势,新能源汽车本应是江淮汽车转型突围的关键方向,但其新能源转型却“卡在路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受限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速度缓慢、产品矩阵竞争力不足等问题,2025年前三季度,江淮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仅1.96万辆,同比下滑21.59%,在公司总销量中的占比不足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新能源业务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
为了打破新能源转型困局,江淮汽车选择与华为合作,推出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尊界”,试图借助华为的技术与品牌影响力,实现“弯道超车”。作为鸿蒙智行“界”字辈中定位最高、售价最贵的品牌,尊界首款车型S800起售价高达70.8万元,于2025年5月正式上市,8月开始批量交付。上市初期,江淮汽车与华为对这款车型寄予厚望,通过密集宣传造势,试图打造高端市场标杆。
然而,市场反馈却给了江淮汽车一记“重击”。兰杰路数据显示,尊界S800上市5个月以来,累计交付量仅3459辆,销量表现远不及预期。其中,仅9月交付量突破1000辆,达到1921辆,其余月份交付量均在三位数徘徊。高价定位导致车型受众狭窄,产品性价比难以打动消费者,加之品牌影响力不足,尊界S800不仅未能成为江淮汽车新能源转型的“救命稻草”,反而暴露其在高端市场布局中的盲目性,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如今的江淮汽车,一边是内部治理混乱、高管接连“落马”,企业公信力与管理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一边是经营业绩持续巨亏、销量大幅下滑,核心业务竞争力不断丧失;寄望于突围的新能源转型之路又屡屡受挫,高端车型销量惨淡。七年巨亏超百亿,高管“落马”潮未止,新能源转型卡壳,江淮汽车正站在发展的“悬崖边缘”。若不能及时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新能源转型步伐,这家曾经的自主品牌“中坚力量”,或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未来发展前景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