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股份:上半年营收再创新高,光伏新能源领域业务扩产加速

http://ddx.gubit.cn  2023-08-22 18:25  通威股份(600438)公司分析

作者:汉中

2023年8月22日,通威股份(600438.SH)发布2023年半年度报告,据公告披露,今年上半年,公司共营业收入740.68亿元,同比增长22.75%;实现归母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8.56%;扣非归母净利润126.20亿元,同比增长1.02%。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持续稳健经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成果。

上半年高纯晶硅销量达到17.77万吨

产能扩张后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攀升

作为国内饲料板块及光伏硅料的头部企业,上半年通威股份的两大业务板块均呈现出良好表现。根据同花顺iFnD数据显示,报告期间,公司饲料及产业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4.26亿元,光伏新能源业务共实现营收581.56亿元,两大主营较上年同期均实现正向增长,其中光伏新能源业务同比增幅超过30%,为公司上半年业绩攀升提供了主要驱动力。

据经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高纯晶硅销量为17.77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64%,在国内市占率已达到30%左右。从公司在硅料领域的产能扩张来看,今年8月公司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已进入到试运阶段;在云南和包头各投建的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已分别于今年3月、7月开工;同时公司在包头市达茂旗和广元市苍溪县分别规划建设的30万吨和40万吨工业硅项目,其一期拟于2024年底前投产。

国金证券研究表示,目前通威股份的硅料生产成本已降至4万元/吨以内,根据近期硅料销售均价约7万元/吨测算,目前公司单吨净利约为1~1.5万元,底部盈利水平基本探明。而从规模来看,目前公司已形成产能超过42万吨,后续随着通威股份的新产能建设的持续推进,预计到2024年底公司的总产能将达到82万吨,届时其产品的市占率也将得到持续提升。

太阳能电池销量及盈利情况同步攀升

上半年光伏组件累计中标容量超9GW

在硅料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公司在太阳能电池业务的经营情况亦迎来持续向好。

据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通威股份太阳能电池共实现销量35.87GW(含自用),同比增长65%。上半年,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积极扩产,叠加上半年组件排产需求旺盛,电池盈利能力实现同比提升。

据了解,随着彭山16GWTOPCon电池项目顺利下线,公司TOPCon产能规模达到25GW。从技术端来看,当前公司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达25.7%(未叠加SE技术),良率超过98%,现阶段公司已顺利完成硼扩SE技术的开发,TOPCon电池转换效率预计可提高0.2%以上,届时其产品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THC中试线已完成双面纳米晶技术开发,当前最高转换效率已达到26.49%,210尺寸66版型组件功率达到743.68W(第三方认证),在硅片厚度减薄至110μm的条件下,量产良率依然可达到97%以上。另外,从新产能的扩张来看,公司双流25GW和眉山16GW新产能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投产,待完成投产后公司TOPCon总产能将达到66GW,其产能规模将位居行业前列。

另外,在组件业务方面,公司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组件销量8.96GW。期间,公司抢抓国内风光大基地项目提速契机,充分利用自身产业链的品牌辐射力及制造优势,聚焦重点大客户开发,连续中标包括华润电力、三峡、中电建、国家能源集团等多个项目,累计中标容量超9GW。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至2022年通威股份全年的组件出货量已进入全球前十名,凭借多年来在技术、市场的积累,结合上游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协同优势,已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规模化组件业务体系。而在今年上半年,公司又在国内分布式市场,快速建立了完整的平台客户体系,与正泰、阳光、创维等平台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市场份额得到显著提升;在海外市场继续聚焦欧洲、亚太、南美等目标市场,共计完成了超6GW海外框架订单签约,全面加强了通威组件品牌曝光。预计未来随着国内分布式市场及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公司组件业务的成长空间亦被进一步打开。

公告拟投资200亿投向拉棒切片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公司同日发布的公告显示,通威股份拟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五通桥区人民政府共同签署《16GW拉棒、16GW切片、16GW电池片项目投资协议》,就公司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投资建设年产16GW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达成合作,项目预计投资金额约100亿元。同时,公司拟与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16GW拉棒、16GW切片、16GW电池片项目投资协议》,项目预计投资金额约100亿元。两项目预计均将于2025 年底达产。

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对两个超过百亿项目的投资显示了通威股份在扩大产能、提升业务规模方面的决心和实力。预计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公司进一步巩固在光伏产业中的竞争优势,助力公司提升市场份额。而未来随着公司各项新建产能的陆续投产,企业在经营业绩与估值上的表现亦或将值得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