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器”作用凸显 安徽省属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
转自:新华财经
2023年,全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6%,营业总收入增长11.1%,利润总额增长9.3%;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536.5亿元、增长33.2%;在省内脱贫地区实施重点项目265个、投资额381亿元,在定点帮扶地区实施产业帮扶、基础设施项目292个……在8月23日安徽省国资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国资委副主任李向阳介绍了全省国资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他表示,省属企业在经营管理全过程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发挥“稳定器”作用,在公司治理、战略安全、产业引领、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一批特色做法。
抓绿色发展,建立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安徽省属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截至2023年底,省属企业新能源发电装机已建和在建总量达到630万千瓦,厂矿光伏发电实现全覆盖。加大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碳捕集等领域的投资布局,累计组织实施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重点项目180个、投资额超700亿元。
海螺集团在2023年投入15.5亿元,开展了306个环保项目。同时,依靠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206万吨、危险废弃物114万吨,将水泥工厂打造成为“城市净化器”。省生态环境集团培育壮大环保主业,在环保领域累计投资超20亿元,覆盖全省16个地级市,建设完成百余个环保类项目,在新安江流域建设运营96个污水处理站点。同时,围绕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先行先试,在涡阳县、濉溪县、怀远县实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围绕“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深入对接宿州、淮北等市,承接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围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砀山等地建设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中心,帮助属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绿色发展。
抓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省属企业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3.9%。截至去年底,省属企业拥有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平台超过180个,其中国家级35个。
合肥国资持续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向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合计投入资本金超过1700亿元,先后投资并打造了晶合集成、颀中科技、维信诺科技等行业领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同时,担负起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任务,推进实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合肥先进光源、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院、深空科学城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合肥国资还发挥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整合全市科创资产资源,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多层级、多类型、多主体创业孵化链条,累计孵化企业近1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余家。
“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用好自身优势,丰富多种手段,下大力气强化国资平台科创赋能。”合肥市国资委负责人江艳表示。
抓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安徽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集中。
安徽省交控集团助力全省乡村振兴事业驶上高速快车道。自“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高速公路投资1242亿元,新建通车项目11个、里程664公里,完成“四改八”扩建项目3个、里程192公里;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免费政策,累计服务绿通车辆475.2万台次、减免通行费29.42亿元;累计“零门槛”引进上架脱贫地区农特产品1500余种,建成“皖美农品”专营店17个,仅今年上半年就实现销售1730余万元。
此外,安徽省投资集团完善加密高速铁路通道布局,高铁运营里程超2600公里,居全国前列;省交控集团推进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加速",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里程90%;海螺集团投资12.7亿元在西藏八宿建设的海螺水泥公司,带动周边就业千余人;安徽建工集团注资2亿元在西藏设立山南建设发展公司,把更多税收留在当地。
李向阳说,下一步,安徽国资国企将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创造能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贡献。(何欣雨)
编辑: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