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
转自:中国电力报
加强氢能产业政策支持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
“氢能仍处于发展初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出台衔接政策。”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济萍对记者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薛济萍带来了一份关于促进氢能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薛济萍指出,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2021年8月,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于2021年12月底,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自《通知》发布以来,尽管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有效促进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但随着2025年底示范期的临近,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当前氢能产业面临两大主要问题。”薛济萍提出,一方面,氢能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氢能的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从而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绿氢制造成本仍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足,接受度低。针对这些问题,薛济萍提出了三项具体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衔接政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即将于2025年底期满,而氢能仍处于发展初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并出台衔接政策,以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例如,可以延续或优化现有的“以奖代补”政策,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调整奖励标准和条件,鼓励更多城市和企业参与到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中,进一步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生产以及加氢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是对源头制氢进行适当补贴。导致绿氢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为电价和生产设备。随着行业竞争和技术进步,电解槽、储运等关键设备成本逐年降低,为未来绿氢替代传统能源提供了可能性。现阶段,政府可以出台补贴政策,重点向制氢端倾斜,直接对绿氢生产企业进行成本补贴,或会成为降低绿氢生产成本的关键。如按生产量给予财政补贴,为绿氢在交通、电力、工业等领域的市场推广提供保障等。
三是加强技术研发支持。近年来,国内氢能技术进步迅速,但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仍低于国际水平,如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功率密度、储氢瓶碳纤维的国产化、液氢装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氢能领域的科技投入。通过政策支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创新组织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及装备的突破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