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下滑42%与亏损收窄62%:亿晶光电三季报的 “冰与火”!

查股网  2025-11-02 20:02  亿晶光电(600537)个股分析

(来源:光伏见闻)

10月31日,亿晶光电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正式披露。这份承载行业周期印记的财报,既呈现出亏损收窄的阶段性改善信号,也暴露出光伏主业承压、流动性承压等多重挑战。在组件价格博弈加剧、行业分化提速的背景下,亿晶光电的这份“成绩单”,既是个体经营的镜像,更是中小光伏企业生存现状的缩影。

从核心财务数据看,公司前三季度经营呈现“降中趋稳”的特征。营收端,15.56亿元的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42.58%,这与2025年光伏组件市场量价齐跌的行业性调整高度契合——上半年国内组件出口均价同比降幅超30%,国内装机需求虽有增长但低价竞争激烈,叠加公司自身销售规模收缩,营收下滑成为必然。但盈利端出现积极变化,归母净亏损2.1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72亿元大幅收窄62.6%,扣非净亏损同步从5.75亿元收窄至2.12亿元,亏损收窄幅度超六成,显示公司成本管控与经营效率提升初见成效。

现金流与盈利质量的分化,更折射出企业经营的深层逻辑。前三季度6166.3万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60.68%,一方面源于组件销售回款周期拉长,另一方面也与行业整体付款节奏放缓相关。但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564.23万元同比激增3.83亿元,叠加长期借款同比减少81.76%、长期应付款同比增加7.37%的负债结构调整,反映公司正通过优化融资组合降低财务成本。值得关注的是,投入资本回报率从上年同期的-16.05%提升至-13.1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虽仍为-65.21%,但较上年同期的-25.56%降幅收窄,盈利效率的边际改善值得关注。

业绩波动的背后,是行业周期与个体经营的双重作用。财报明确指出组件销售价格及销量同比大幅下降是业绩下滑主因,这一表述直指2025年光伏行业的核心矛盾——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价格战。作为以晶体硅电池、组件为主业,延伸至光伏电站运营的企业,亿晶光电未能完全规避组件环节的激烈竞争。从资产端变化看,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减少35.63%,占总资产比重下降4.13个百分点,显示公司在下游回款管理上有所发力;但货币资金同比减少24.15%,流动比率0.88、速动比率0.75均低于安全线,流动性压力仍未实质性缓解。

股东结构的显著调整,为公司后续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三季报显示,三季度末十大流通股东中,张寿春、李颜涛等5名个人股东新进,取代了二季度末的深圳市唯之能源、BARCLAYS BANK PLC等机构股东。这一变化既可能是机构基于行业周期对中小组件企业估值重估后的调仓行为,也可能反映出个人股东对公司技术储备或电站业务价值的长期看好。而崔向前、丁华持股上升与杜莉华持股下降的分化,进一步凸显市场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期分歧。

站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亿晶光电的破局之路需紧扣“降本增效”与“结构优化”两大主线。短期来看,组件环节的价格战仍将持续,公司需依托已有的光伏电站运营经验,通过“制造+电站”的协同模式对冲组件价格波动风险——电站业务的稳定收益可有效平滑制造端的业绩波动,这一模式已在头部企业的经营中得到验证。中期而言,需聚焦高效电池技术研发,在TOPCon、HJT等技术路线的迭代中找到差异化竞争力,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盈利承压”的恶性循环。

从估值与行业适配性看,当前-2.59倍的市盈率、19.96倍的市净率折射出市场的矛盾心态:亏损状态下的市盈率已失去常规参考意义,高市净率则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光伏制造资产与电站业务价值的认可。若能抓住分布式光伏渗透率提升、储能与光伏融合等行业机遇,将电站业务从“补充”升级为“第二增长曲线”,或许能重塑市场估值逻辑。

2025年的光伏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转型阵痛,亿晶光电的三季报既是对过往经营的总结,更是未来战略调整的起点。亏损收窄的韧性值得肯定,但流动性改善、技术突破与业务结构优化的任务仍任重道远。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唯有锚定核心优势、敬畏市场周期,才能在光伏产业的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