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一场深度ESG运动
2021年以来,地产行业持续低迷,众多产业链企业的经营遭受严重危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为13.29万亿元、11.09万亿元、10.03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0%、-9.6%、-10.6%,投资规模持续下滑。
当前监管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支持政策,但整个地产行业的复苏仍需时间。此刻,产业链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生存。
尽管行业处于不景气周期,但也有一部分企业走出了明显的阿尔法效应,不仅不需要担忧活下去的问题,更有能力去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海螺水泥(600585.SH、00914.HK)便是其中之一。
深挖行业绿色转型机遇
海螺水泥成立于1997年,同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是水泥行业首家A+H股上市企业。
据2024年度报告披露,公司主营业务为水泥、商品熟料、骨料及混凝土的生产、销售。拥有熟料产能2.74亿吨,水泥产能4.03亿吨,骨料产能1.63亿吨,在运行商品混凝土产能5190万立方米;2024年水泥熟料子产品销售收入732.14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80.43%。
历经20余年发展,公司从一个山区水泥工厂蜕变成水泥行业的核心品牌厂商,以良好的业绩和品质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水泥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水泥行业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性,而被列入为重污染行业。近些年来,国家大力落实“双碳”行动,以及提倡“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实行严格监管。水泥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绿色转型逐步提上日程,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海螺水泥在环境的可持续上又作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关于环境维度的ESG价值力,海螺水泥在2024年ESG报告中额外设立了“加快碳管理实践,构建绿色转型基石”的专题内容披露。
其实施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明确减排方向;第二,提升降碳效率;第三,探索低碳机遇;第四,塑造绿色品牌;第五,赋能永续发展。以提升降碳效率为例,海螺水泥的做法分为三步。首先,源头减碳,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采用多元化替代原料,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减碳;其次,过程降碳,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能效提升,致力于通过降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减少能源消耗,从而降低碳排放;最后,末端固碳,积极探索碳捕捉与利用技术,实现末端固碳与资源循环利用双重目标。
至于2024年主要的环境绩效表现,见图表1。在减少能源消耗、强化废气管理、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海螺水泥2024年的进度数据显示,公司均已经提前完成了最初的设定目标,而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替代燃料使用占比、提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覆盖率领域,目前在循序渐进地向目标区域推进,就目前来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若要达到预期目标,期间还存在不小的压力。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又身处重污染行业,海螺水泥应当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表率。从ESG报告表现上看,公司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愿意与各方携手共进,始终坚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积极分享经验,努力为推动行业低碳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在远景目标上,海螺水泥决定到2050年,江苏、浙江、上海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2060年前实现全集团绿色低碳循环转型发展,所有熟料生产线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积极推行现金分红
当然,作为一家优质的上市企业,商业的可持续性、经济性也要有所保障,以及兼顾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以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为时间节点,回顾公司20余年的经营发现,海螺水泥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30亿元规模上升至2024年的910.3亿元规模,归母净利润由2002年的2.64亿元增长至76.96亿元,巅峰期间归母净利润规模更是超350亿元,营业收入也突破1700亿元。
在此期间,国内水泥下游关键的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四个阶段:扩张期、政策刺激期、调控期、深度调整期。这一轮房地产行业的周期起伏,见证了太多企业的崛起与衰落,但也造就了一批极具韧性企业的形成。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海螺水泥的经营虽有波折,但做到了每年均实现正收益,充分彰显公司穿越周期实现经营可持续的能力。
与此同时,公司也十分注重回馈股东,不过在ESG报告上并未详细披露该数据,调取东方财富统计的数据,海螺水泥累计派现22次,规模为830.2亿元,期间累计融资7次,融资规模为319.3亿元,派现融资比(上市以来累计派现总额/累计融资金额*100%)为260%,这是“抽水”式上市企业无法比拟的。
此外,在2025-2027年的股东回报规划中,公司承诺若当年利润为正,且经审计机构出具无保留意见,则公司每年现金分红金额与股份回购金额(若有)合计不低于该年度归母净利润的50%,有条件情况下可进行中期利润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纳税规模、就业岗位提供也是备受关注的指标。
关于纳税指标,2024年海螺水泥纳税规模为73.58亿元,2019年纳税规模高达206.5亿元,同等营收规模企业对比下,海螺水泥的税负一般要重一些,或许这与公司所处重污染行业有关。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这类税收于当地而言,并非越多越好,相反,企业应当更加注重绿色转型,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多方包容性增长。
关于就业岗位提供指标,据公司ESG报告显示,2022-2024年,员工总数分别为52312人、50769人、49397人,员工总数出现持续下降,与之对应的是公司所处的水泥行业,近几年处于深度转型期。因此,在行业下行周期让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要求是不现实的,不过,企业应当避免大规模裁员潮的发生,同时保障员工的基础福利待遇。
现阶段,重污染水泥行业并不受市场待见,但又因其刚需属性而无法抛弃。“一刀切”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两者间的矛盾,对于企业而言,唯一路径是技术升级以实现超低排放,或绿色转型,才有可能寻得均衡点,从而实现商业的可持续。
来源:《经理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