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佰制药沉疴难返:核心产品停产引爆业绩雪崩,商业贿赂再添污点
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当一剂占营收近20%的独家抗癌中药被强制按下暂停键,一家上市药企的危机便如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
2024年4月,因艾迪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存在“药材斑蝥未经净制直接投料煎煮”、“生产记录涂改无签名”等严重违规行为,贵州省药监局一纸罚单责令益佰制药(600594.SH)立即停产停售该核心产品。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远超预期:广东联盟集采中选资格被取消,抗肿瘤产品线收入骤降50.30%,全年归母净利润巨亏3.17亿元,同比暴跌406.79%。
商业贿赂再添污点,五年处罚不断累积
风暴并未因业绩崩塌而止息。2025年6月18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一则公告在医药圈引发震动。益佰制药因涉及2024年第一、二季度的医药商业贿赂案件,被列入信用评级处置名单。此次通报涉及25家企业,益佰制药是其中唯一上市主体。
市场对其高额销售费用的质疑由来已久。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高达10.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46%,其中8.81亿元被用于“学术推广”与“营销平台建设”。而同年研发投入仅1.01亿元,不及销售费用的十分之一,且连续四年缩水。
此次商业贿赂通报可能触发更严厉处罚。根据国家医保局信用评价制度,若被认定为“特别严重失信”,其产品或被暂停挂网交易——这对营收已从34亿腰斩至21亿的益佰制药,无异于致命一击。
生产乱象触目惊心,核心产品沦为“违规重灾区”
艾迪注射液停产暴露的生产管理混乱令人咋舌。监管调查发现:药材斑蝥未经净制直接投料煎煮;生产记录涂改无签名,工序记录不准确;提取液违规存放于未经确认的冷库;关键工序未按批件工艺操作。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公司被罚200万元,董事长窦啟玲个人被罚没383.6万元。作为曾占公司营收超20%的独家抗肿瘤药,艾迪注射液2020-2023年销售额从7.37亿元连年下滑至4.73亿元,停产更使其彻底失去增长可能。
重营销轻研发埋祸根,转型困局雪上加霜
在营销费用畸高的另一面,是研发投入的持续萎缩。Wind数据显示,公司研发投入从2017年的2.20亿元缩水至2024年的1.01亿元,降幅达54%。而同期市场费用始终维持在9亿元左右高位。
面对危机,公司曾尝试转型:医疗服务领域收购绵阳富临医院、辽阳中奥肿瘤医院等机构;大健康产业推出糖果、植物饮料等产品 。但2024年这些业务仅贡献4.67亿元收入(增1.88%),远不能弥补主业损失。更严峻的是,激进收购积累的商誉减值风险悬顶——2022年就曾因此巨亏4.38亿元。
监管利剑高悬,治理积弊难返
翻看益佰制药近年记录,可谓处罚不断:
2024年4月,因未及时披露停产信息遭贵州证监局警示;2024年6月,上交所就信披违规予以监管警示;2023年6月,因高额销售费用遭上交所问询利益输送嫌疑;2019年,实控人窦啟玲被曝套取公司资金3294万元用于个人消费。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2月副董事长郎洪平与董秘许淼在处罚公告发布前相继辞职,其时机选择引发市场质疑。而窦啟玲作为实控人,已质押其79.9%持股,凸显资金链紧张。
十年沉疴,一夕爆发。从套取资金到生产违规,从信披问题到商业贿赂,益佰制药的治理积弊如同多米诺骨牌接连倒塌。当高达50%的营收被投入营销,研发投入却持续缩水,所谓的“创新转型”在核心产品停产后显得苍白无力。
公司年报中“将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的承诺,在屡罚屡犯的事实面前格外刺耳。而随着医药反腐持续深入,信用评级处置的利剑高悬,这家曾为贵州首家上市民企的药企,能否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审视下刮骨疗毒,仍是未知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