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业绩承压,转型之路荆棘密布

4月30日,光明乳业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数据表现让市场哗然。2024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42.78亿元,同比下滑8.33%;归母净利润7.22亿元,同比下降25.36% ,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缩水67.48%。进入2025年,颓势仍在延续,一季度营收同比微降0.76%至63.6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8.16%至1.41亿元 ,这份成绩单无疑彰显出光明乳业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艰难。
曾经,光明乳业作为“乳业第一股”风光无限。追溯至1911年成立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后于1996年合资成立“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并在2002年成功上市。彼时,其产销量、销售收入等均位居行业之首,是乳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但自2021年起,公司业绩开始走下坡路,股价也随之下行,截至2025年5月8日,股价收报8.42元,市盈率(TTM)为16.80倍,总市值116.1亿元,与伊利股份、蒙牛乳业等行业巨头的市值相比,差距悬殊。
深入剖析业绩数据,2024年光明乳业营收延续前两年跌势且跌幅扩大,2025年一季度也未见好转。液态奶作为核心业务,2024年收入为141.66亿元,同比减少9.47% ,到2025年一季度仍呈负增长。低温巴氏奶虽为其特色,但区域化冷链布局在全国化扩张时,面临伊利、蒙牛等巨头的强力挤压。
光明乳业业绩依赖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由来已久。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高达5.52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78.86%,主要源于土地收储收益。若剔除这部分收益,公司实际盈利状况远低于预期,且扣非净利润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际亏损0.43亿元 。从2022年开始,非经常性损益在归母净利润中的占比就陡然升高,这种依赖资产处置和政府补助推高利润的方式显然难以持久,2025年第一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为 - 0.49亿元便是例证。
毛利率持续下滑也是光明乳业面临的一大难题。2024年全年毛利率为20.01%,较2023年下降1.30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8.66% 。低温奶高昂的冷链成本是重要因素,全程冷链运输和储存的费用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饲料业务收入下降也对毛利率产生负面影响,2024年牧业业务毛利率为 - 4.75%,营收暴降41.74%,致使销售净利率常年在2% - 3%徘徊,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光明乳业对新西兰新莱特的投资也事与愿违。新莱特经营不佳,2024年净亏损4.5亿元,同比多亏损52.03%,多次计提损失严重侵蚀光明乳业的盈利空间。为帮助其摆脱债务危机,光明乳业不断输血,导致自身资金压力骤增,货币资金与短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在市场布局上,光明乳业高度依赖上海市场,过去上海地区贡献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营收。但2024年上海市场营收为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 。而外地市场虽积极开拓,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销量依然不足,2024年外地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4.73%,不但未成为业绩增长动力,反而拖累业绩。
面对重重困境,光明乳业也在积极求变。2024年推出超40款新品,在文化营销上绑定各类IP,冠名艺术展览、体育赛事,还试水数字资产。但目前创新成效尚未充分转化为业绩,酸奶、鲜奶销量下滑,新品拉动作用有限,销售费用率的降低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本,却也可能削弱品牌曝光度。
光明乳业如今深陷业绩泥沼,要想破局,需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以及提升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等多方面持续发力,以应对行业竞争加剧和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挑战,其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未来走向值得市场持续关注。(内容来源|知谭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