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碾压伊利蒙牛,光明乳业因何“折戟”?
(来源:中时财经)
作者:沈 阳
编辑:周雪松
制图:乔寒云

光明乳业于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82.3亿元,同比下降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21万元,同比下降25.0%。其中,第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57.59亿元,同比增长1.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3亿元。
曾经,光明乳业在行业中风光无限,凭借低温鲜奶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但近几年,光明乳业的营收却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在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是哪些因素导致光明乳业从曾经的领先者逐渐掉队?作为曾经的鲜奶龙头,它又该如何重新找回市场地位?
01多因素交织导致营收、净利润双降
就前三季度的营收情况等相关问题,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联系了光明乳业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暂未有回应。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谈道:“核心产品拖累与区域发展失衡,是光明乳业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下滑的主要推手。”
目前,光明乳业主要的营收来自其液态奶产品。具体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液态奶营收为101.46亿元,同比减少8.57%。此外,其他乳制品、牧业产品和其他产品收入分别为61.70亿元、7.07亿元、10.7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同比增长9.91%、-12.49%、28.72%。
“实际上,光明乳业已经失去了高速发展、高速增长扩容的发展红利期。当前,从整个市场占比去看,它主要是靠上海等华东地区,在长达30多年的发展中,光明乳业都没有做好全国化的布局。”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谈道。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光明乳业的大本营,然而,分区域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来自上海地区的营收为51.99亿元,同比下降4.0%;来自中国其他地区的营收为73.92亿元,同比下降3.6%。
除了其自身因素外,宋向清谈道,当前行业需求复苏乏力,乳制品消费低迷持续。生育补贴、学生奶推广等政策效果尚未完全显现,需求端难以形成长期支撑,进一步加剧营收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2961.80万吨,同比下降1.9%。2025年9月份我国乳制品产量为276.2万吨,同比减少0.1%;2025年1—9月我国乳制品产量累计为2197.9万吨,同比减少0.5%。
02昔日碾压伊利蒙牛,今因低温鲜奶“掉队”?
公开资料显示,光明乳业成立于1996年,200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乳业第一股”。
曾经,光明乳业也是碾压伊利和蒙牛的存在。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2002年光明乳业在国内乳业中产销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市场占有率等均排名第一。那时光明乳业营收达到50.12亿元,相当于当时伊利与蒙牛乳业的总和,其市值相当于11个蒙牛。
但之后不久,光明乳业就被伊利、蒙牛赶超。近几年,光明乳业的营收更是连年下滑,财报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光明乳业营收分别为282.1亿元、264.9亿元、242.8亿元,同比分别下滑3.39%、6.13%、8.33%。而同期,伊利的营收均超千亿元,分别为1231.71亿元、1261.79亿元、1157.80亿元。
朱丹蓬分析认为:“在基础白奶产品上,光明乳业正落后于伊利和蒙牛。多年来,光明乳业只聚焦于低温鲜奶,其实已经背离了中国乳品发展的趋势和红利,光靠低温鲜奶难以走进低线市场,这也是它丧失低线市场以及全国市场的核心原因。”
一直以来,光明乳业聚焦于低温鲜奶领域,但在乳制品市场,常温奶则是消费主流。马上赢情报站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常温纯牛奶依旧占据乳制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占比接近40%,稳居首位;低温酸奶处于中腰部位置,占比约15%;低温纯牛奶占比不足5%。
除此之外,低温乳制品对环境有严苛要求,为防止细菌滋生,低温鲜奶必须在2℃—6℃的环境下运输,且产品保质期较短,基本上为7天—21天,对运输时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光明乳业需要在低温鲜奶的运输和储存上付出较大成本。
基于此,宋向清分析称,在财务层面,低温鲜奶运输所需要的高冷链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整体利润率。
03光明乳业应该加码常温奶吗?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常温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常温奶行业市场规模为2864.26亿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2024年—2030年中国常温奶行业市场规模将平稳上升,预计2030年中国常温奶行业市场规模3611.44亿元。
就目前来看,光明乳业是否应该加大对常温奶投入?对此,宋向清分析认为:“常温奶投入既具有必要性,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不建议光明乳业大规模加码。”
他表示,在常温奶市场中,伊利、蒙牛占据超八成份额,逐渐形成垄断壁垒,与之相比光明乳业的常温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不过,光明乳业可适度布局,用常温奶做“差异化补充”,依托现有品牌推出功能性常温产品,如含益生菌、乳铁蛋白的常温酸奶等,避免与伊利、蒙牛正面价格战,瞄准细分需求。
实际上,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仍较低。中国奶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为40.5公斤,仅仅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于光明乳业来说,当前需要做的就是持续挖掘新的消费需求,打造乳品消费新场景。
艾媒咨询分析师也指出,中国乳制品市场空间广阔,行业赛道将更加细分,乳企需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与上游产业整合,为企业发展降本提效,加强研发创新能力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宋向清建议光明乳业要开展新兴业务优化布局,一方面要在深加工乳制品领域实现突破,加大原制奶酪等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要推动功能性产品创新,推出如含干酪乳酪杆菌LC2W的益生菌酸奶、舒睡奶等功能性产品,瞄准肠道健康、睡眠经济等细分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