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三季度再亏1.3亿,乳业老三如何破局重生?

曾经的中国“乳业第一股”,如今正深陷业绩连年下滑的困境。
曾经凭借低温鲜奶成为中国乳业第一股的光明,如今在伊利、蒙牛两大巨头挤压和新乳业等后来者追赶下,市场份额正被持续蚕食。
乳业老三的艰难时光
曾经的中国乳业第一股,如今正经历业绩连年下滑的艰难时期。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乳业营收182.31亿元,同比下降0.99%;净利润下降25.05%至8721万元。第三季度单季净亏损1.3亿元的表现,让这家老牌乳企的困境进一步凸显。
纵向来看,光明乳业的滑坡并非短期现象。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82.1亿元降至242.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3.39%、6.13%、8.33%。
曾经在2015年营收就接近200亿元,到2021年曾达到约300亿元的光明乳业,如今已退回至2020年同期水平。与伊利、蒙牛相比,光明的差距越发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营收突破900亿元,净利超百亿,而光明乳业的营收不足伊利四分之一。
光明乳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核心业务——液态奶的持续收缩。
曾经凭借液态奶夺得市占率第一的光明,该业务自2022年以来持续萎缩。2025年前三季度,光明液态奶收入同比下滑8.57%至101.46亿元。
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光明液态奶营收从160.91亿元降至66.06亿元,各期同比降幅分别为5.9%、2.75%、9.47%和8.64%。
地域市场表现也不乐观。以上海为核心的市场同步缩水,2025年上半年,上海大本营下滑6.93%至约34.88亿元,外地市场下滑1.52%至约49.86亿元。
海外业务方面,光明乳业2010年收购的新西兰新莱特公司成为沉重负担。2024年新莱特净亏损高达4.5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亏损6300万元。
巨头挤压与替代品崛起
在乳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光明乳业面临内外双重挑战。
伊利、蒙牛等全国性品牌通过更广泛的产品线和营销投入抢占市场份额,甚至在光明曾经的强势区域——上海市场也形成强势竞争。
与此同时,君乐宝、新乳业等全国性龙头,以及燕塘乳业、卫岗乳业、辉山乳业等区域性龙头不断蚕食光明乳业的阵地。
新茶饮等替代品的兴起,也在持续冲击包装类液态奶的市场空间。一位乳制品企业相关人士指出,传统液态奶市场动销不畅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而非总量,整体消费量相对平稳,压力主要集中于包装类液态奶。
面对业绩压力,光明乳业不得不采取“卖厂求生”的策略。2025年,光明将新西兰新莱特的Pokeno工厂打包卖给雅培,一次性回血12亿元。
这座2020年才投产的4万吨级婴幼儿奶粉工厂,当年投资预算高达3.5亿新西兰元,而光明几乎是以六折价格“清仓”。
这已不是光明第一次靠资产“回血”。2023年,光明乳业通过浦东新区成山路777号收储获得4.25亿元补偿收益;2024年,又因上海市闵行区一地块被收储获得补偿金额8.22亿元。
在产品层面,光明乳业持续加码新品开发。2025年上半年,公司推出光明新鲜牧场A2INF牛乳、纳滤高蛋白如实、芦荟多多风味发酵乳等多款新品。
光明还瞄准银发经济,计划开发靶向益生菌和功能性乳品,布局精准营养赛道。
在乳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单一液态奶驱动转向奶粉、低温制品、成人营养等多品类协同发展已成为行业趋势。对于光明乳业而言,聚焦鲜奶优势可能是其破局的关键。
交银国际发布的乳制品报告显示,多年以来光明始终是鲜奶品类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2022年光明在鲜奶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到了19.9%。
相比之下,排在第二位的蒙牛市场占有率为10.7%。鲜奶市场本身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赛道,2021年鲜奶零售额约4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13%。
如果光明能把鲜奶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避开和伊利蒙牛的正面竞争,或许能找到重回增长之路。
行业淘汰赛正在加速。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与规模优势,不断挤压中小乳企的生存空间。
面对市场天花板、品牌信任危机、海外业务失控、财务紧张等多重挑战,光明乳业如不迅速改革,恐将失去重回行业前列的最后机会。乳业老三的突围之路,注定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