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拿奖到手软,光明乳业却亏到卖资产?15年战略败笔拖垮老牌乳企

年年占据上海主场优势,在进博会上高调亮相、包揽奖项,早已成为光明乳业的“常规操作”。2025年进博会期间,光明乳业携旗下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再度刷屏,多座奖杯加持的画面看似风光无限,却难掩其业绩持续承压、主业陷入困境的残酷现实。一份三季度报揭开了光鲜外表下的疮疤,子公司的资产贱卖更是将15年前的战略失误暴露无遗,这家曾经的乳业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业绩下滑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光明乳业的颓势仍在加速蔓延。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3亿元,同比微降0.99%,归母净利润仅8721万元,同比大幅下滑25.05%。更令人揪心的是,第三季度单季净亏损高达1.3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在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上出现了实质性断裂。回溯过往四年,光明乳业的营收始终处于下滑通道,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收降幅分别达到3.39%、6.13%、8.33%和1.9%,市场占有率从巅峰时期的12%断崖式下跌至5.7%,与伊利、蒙牛等头部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逐渐从行业第一梯队边缘滑落。
液态奶业务作为光明乳业的营收支柱,其持续低迷是业绩下滑的核心诱因。2024年,该业务收入141.66亿元,同比下跌9.47%,降幅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成为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的“重灾区”。进入2025年,液态奶业务的下滑态势并未得到遏制,前三季度收入进一步下滑8.57%至101.4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首次跌破56%,支柱地位岌岌可危。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光明乳业长期失衡的产品策略与区域布局。
多年来,光明乳业始终固守低温奶赛道,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形成局部优势后便安于现状,忽视了常温奶业务的全国化布局。这一策略在乳业市场竞争初期或许能凭借差异化立足,但随着消费市场下沉、低温奶技术普及,蒙牛、君乐宝、新希望等竞争对手纷纷加码低温奶领域,不断渗透光明乳业的“大本营”市场,使其区域优势被逐步蚕食。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场营收同比下降6.93%,前三季度上海及外地区域营收双双下滑,标志着光明乳业的区域壁垒已被打破。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常温奶业务的支撑,光明乳业无法有效触达低线城市及广阔的全国市场,错失了乳业行业下沉发展的红利,最终陷入“区域失守、全国难进”的尴尬境地。
产品与区域的双重失衡,直接导致光明乳业的盈利能力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始终在18%-20%之间徘徊,而伊利股份的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蒙牛乳业更是达到40%左右。更值得警惕的是,光明乳业的利润数据还存在“水分”,高度依赖非经常性收益粉饰报表。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7.22亿元中,土地收储收益就占了4.11亿元,占比高达56.9%。若剔除这部分非经营性收益,其主业净利润仅1.7亿元,较2023年大幅缩水67.48%,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已濒临枯竭。
雪上加霜的是,海外业务不仅未能成为业绩增长点,反而沦为光明乳业的“财务包袱”,其中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的持续亏损最为致命。2010年,光明乳业以8200万新西兰元收购新莱特51%股权,此后两次增资将持股比例提升至65.25%,并累计投入超20亿元,于2020年建成Pokeno工厂,试图通过全球供应链布局抢占高附加值乳粉市场。然而,这场耗时15年的海外战略,最终却演变成一场持续的财务“失血”。
2021年至2024年,新莱特仅在2022年实现0.28亿元短暂盈利,其余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和2024年净亏损分别达到2.96亿元和4.5亿元,亏损幅度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尽管营收同比增长1.97%至39.5亿元,但仍亏损0.63亿元,盈利能力毫无改善迹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莱特主营的大包粉和原料基粉缺乏定价权,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是产能投放节奏严重错配,2020年Pokeno工厂投产时,中国婴配粉市场已进入下行周期,导致工厂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巨额投资无法转化为实际收益。
新莱特的持续亏损,已严重拖累光明乳业的整体经营。数据显示,新莱特占用光明乳业境外资金高达71.37亿元,占公司总资产比例达31.49%,同时光明乳业还向其提供1.3亿新西兰元贷款,这使得公司有息负债率飙升至58%,巨额财务费用每年侵蚀42%的营业利润,让本就承压的业绩雪上加霜。为了及时止损,2025年9月底,光明乳业公告称以1.7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雅培旗下公司出售新莱特北岛资产(即Pokeno工厂)。这座耗资超20亿元、投产仅5年的现代化工厂,最终以六折价格贱卖,成为光明乳业海外战略失败的直接见证。
尽管光明乳业在公告中称,此次出售能为新莱特增加1000至1500万新西兰元净利润,并降低杠杆率,但这不过是“割肉止血”的无奈之举。15年的海外布局不仅未能带来预期收益,反而造成了巨额资产损失和持续的财务压力,暴露了公司在战略规划、市场研判和风险管控上的严重不足。
进博会上的奖杯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无法掩盖光明乳业主营业务疲软、战略失误频发的核心问题。产品结构失衡、区域布局受限、海外业务拖累,三大难题相互交织,已让这家老牌乳企陷入发展困局。若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加快全国化布局、优化资产结构,扭转主营业务的盈利颓势,未来光明乳业或许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迷失方向,曾经的行业荣光也将彻底沦为过往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