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不做“啃地族” 饭碗不犯愁

http://ddx.gubit.cn  2023-06-14 16:23  北大荒(600598)公司分析

北大荒集团红星农场坐拥41万亩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随着春播告捷夏管伊始,这里落实轮作面积100%,秸秆应还田面积100%,阶段性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100%,生产资料统供率100%,田间标准化作业合格率100%……

这些100%的背后是靠地不“啃地”、保护饭碗田的诸多“处方”,小兴安岭深处的这个小场治愈黑土地“亚健康”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良方:“边种+边养”

一场小雨过后,红星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张红亮蹲在麦地边上舍不得起身。

小麦处于三叶期,正是压青苗、促增产的好时候。让他惊喜的,脚像踩在棉被上一样松软,手里的小苗已开始分蘖生根。“这块麦田的前茬是大豆,大豆的前茬是玉米,像孩子一样‘三岁看大’,别看苗小,却是蹲苗壮秆的好胚子,每亩增产5到10公斤不成问题。”

“增产不成问题”的自信来自于“换茬不换地、茬好地不懒”。在黑土地保护中,农场用传统轮作休耕模式改变重茬迎茬带来的耕作层变硬、变瘦的恶性循环。

曾经一麦到底、一豆到底,亩产越来越低。后来麦豆连作,增产并不明显。从2020年开始,农场探索建立标准化生产的轮作休耕模式,实现一边种地一边养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2年落实轮作面积27.74万亩,2023年豆、玉、经种植比例6:3:1,主要粮食作物亩增产指标都定在5%以上。这一轮作休耕模式虽然是老方新用,但实现了从生产方式到生产制度的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妙方:“减量+替代”

“多播深了2公分,但一点不耽误玉米出苗。”5月18日,在第一管理区2-3号地头,管理区主任任志泉给作业车组发放了明白卡,春播时玉米的播深控制在压后4公分,今年春季降雨量少,虽然多播了,结果播后一镇压,再用尺量还是4公分。

2公分的播层跑哪儿了?奇妙就发生在秸秆还田身上。秸秆覆盖厚了,自然要加大播深,经过镇压作业秸秆压缩变薄,正好达到玉米的生根发芽标准。

在黑土地保护中,红星农场用绿色协调种植模式让农田变良田。

2022年,农场把秸秆还田当作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有机含量的妙方,大约有30多万吨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面积39.97万亩,平均每亩耕地减少化肥用量15%左右,增产7%左右。目前,农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经过10多年的持续还田,黑土地每千克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8克。

用有机产业的发展速度与黑土退化赛跑,则是农场治愈黑土地“亚健康”的“妙手回春”之举。

农场从2003年开始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但15年来有机基地认证面积不到10万亩。近年来,逐年加大转换和认证力度,下大力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彻底改变了由化肥透支地力的现状,也改变由农药控制病虫害及杂草的耕作方式。2023年,农场有机认证面积11.4万亩,转换期面积18.6万亩,使用5760吨有机肥替代化肥1750吨,计划减施农药、除草剂23吨。

复方:“整容+美容”

“不怕车轱辘陷,不怕地减少,不用来回拐弯。”夏管时节,看着“放线”的玉米垄,第四管理区职工付建喜高兴地说了一连串的“不”字。去年,他的300多亩承包地因内涝形成了11个“鱼眼泡”,也叫“尿炕地”。去年秋后经过修复,开春播地时不但机车可以连片作业,还多了6亩地。

在黑土地保护中,红星农场用工程、科技等综合配套治理模式治“外伤”疗“内伤”。

对水蚀沟、鱼眼泡导致黑土出现明显“伤口”和“疮疤”的地块,构建完整的沟壑洼塘工程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侵蚀和扩张。用秸秆打捆填沟、沟底打桩插柳、边坡种草植树等工程和林草相结合的“修复术”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固土培肥。用秸秆填埋复垦、暗管排水、表土回覆等措施有效控制“尿炕地”面积增加,防止土壤肥力下降,提升耕地“颜值”。

去年,共投资380万元治理水蚀沟35条、鱼眼泡42个,今年的目标是投资670万元加职工自筹治理水蚀沟40条、鱼眼泡103个,用综合配套方法持续提高粮食综合产能。(韩红运 芦长荣 冯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