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力河湿地,打造保护利用“北大荒模式”

查股网  2024-02-02 06:25  北大荒(600598)个股分析

转自:黑龙江日报

□王广鑫 张克华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从党建引领到团队建设,从筑牢生态屏障到生物多样性监测,从湿地修复到全景展示,从弘扬北大荒精神到践行“挠力河品质”……黑土地上,人们细数着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高光时刻”,传颂着“挠力河的故事”。

2023年,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秉承“一手抓保护,一手促发展”的理念,打造党建品牌,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造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北大荒模式”。

一张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总面积16万公顷,地跨佳木斯富锦市、双鸭山宝清县和饶河县,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北大荒集团红兴隆、建三江分公司所属的11个国有农场境内,以水生、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有植物1047 种,野生动物593种,属于国家特大型湿地保护区,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2023年,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发现世界新物种。通过昆虫调查、湿地植物、水生鱼类等专项调查以及生态保护成效评估等科研项目,全面摸清保护区生物种群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面向世界发布挠力河保护区首次发现的新物种挠力河耗姬蜂。2023年全年累计观测到丹顶鹤391只、白枕鹤381只、东方白鹳1171只、白尾海雕34只、小天鹅5000余只、白琵鹭405只、雁鸭类数十万只。

2023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黑龙江挠力河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

一场绿水青山的守卫行动

一片土地因水而生,因水而荣,更因河而繁盛。

夏季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宛如一条璀璨的翡翠绸带,充盈着浓郁的绿意和盎然的生命力,与七星河、蛤蟆通河、宝清河、小清河、七里沁河等河流相偎相依,滋养着沿岸千万亩良田。

翻看2023年8月的采访记录,东方白鹳、红嘴鸥、苍鹭等鸟类图片、视频映入眼帘。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系统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栖息地营造,孕育出丰富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构筑“空天地”一体化管理平台,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制度管理,与北大荒集团所属5个分公司和18个农场签订保护区管理目标责任状,组织近百名基层巡护人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工作,2023年累计出动巡护5000余人次,出动车船1000余人次,巡护总里程10余万公里,收容救护野生动物100余只,完成修复湿地面积10000余亩。这些数据看似枯燥,却是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接续奋斗的结果。

一个崭新的生态发展局面

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为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2023年,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向社会招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1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人。至此,挠力河保护区硕士及研究生学位学历人员占32.5%以上,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42.5%。

目前,该保护区已经全面进入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各级党组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创新打造“挠力河畔党旗红”特色党建品牌。

当前,该保护区湿地保护与利用已成为行业典范、科普宣教的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下一步,该保护区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和模范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