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研究 | 深度:青岛啤酒(600600):百年国啤龙头,高端化稳中求进

证券分析师:
姚星辰,执业证书编号:S0630523010001
联系人:
吴康辉,邮箱:wkh@longone.com.cn
// 报告摘要 //

啤酒行业高端化趋势不改,行业增长保持量稳价增。1)量:啤酒消费人群以18-49岁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生人口数据,我们测算2023-2028年啤酒主力消费人群数量CAGR为-0.50%,主力消费人群数量平稳,预计啤酒行业销量维持稳定。2)价:人均收入保持增长,吨价具备持续上升基础,并且在过去三年疫情压力测试下,多数龙头吨价CAGR高于CPI年均复合增速3pct以上,表明高端化发展韧性充足。
6-10元为高端化主要驱动,核心产品受益扩容红利。啤酒高端化路径,一是高端产品推新,二是低价格带向上升级,在宏观环境弱复苏背景下,居民消费更理性并且注重产品质价比,低价格带向上升级更具确定性。目前我国啤酒销量以低端为主,追求品质升级的6-10元价格带确定性较高,一方面受低端产品升级驱动,另一方面承接高价格带需求回落。近年青岛啤酒经典、Super X、燕京U8等产品保持较高增速,亦验证该价格带产品受益扩容红利。
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罐化率有望加速。啤酒的应用场景分为即饮和非即饮,疫后非即饮渠道占比不断提升,以青岛啤酒为例,非即饮收入占比从2019年40%提升至2023年59%。当前宏观经济维持弱复苏,根据天眼查数据,2024年H1国内餐饮吊注销达105.6万家,关闭数量接近2023年全年80%,高端餐饮和夜店受影响较大,预计非即饮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非即饮渠道以罐装销售为主,渠道结构变化有望推动罐化率加速。
品牌、产品、渠道共筑高端化竞争优势。1)品牌影响力强大,品牌价值行业领先。2023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为2406.89亿元,位居食品饮料第三,啤酒行业第一,奠定高端化竞争基础。2)中端产品规模第一,高端产品矩阵完善。公司中高端产品推出时间早于同业,已打造出啤酒中端市场第一大单品经典,规模超200万千升,在6-8元价格带有望优先受益。另外,近些年公司不断完善高端产品矩阵,熟啤推出了“一世传奇”、“百年之旅”,生啤推出了原浆,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同时2018年以来,公司吨价不断上行,2018-2023年吨价CAGR为5%。3)易拉罐成本领先,非即饮渠道竞争力强。青岛啤酒为国内较早推出易拉罐产品的企业,易拉罐产品销量位于行业前列,易拉罐成本优势明显。随着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公司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2023年公司罐化率31%,对比美国、英国啤酒企业平均65%以上的罐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高端啤酒销量承压,中端价格带升级加速推进,青岛啤酒依托大单品经典有望优先受益,同时成本红利释放下利润弹性显现;中长期来看,高端产品布局完善,叠加智能化提升效率,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4/2025/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48/53.85/59.40亿元,增速分别为13.59%/11.08%/10.30%,对应EPS为3.55/3.95/4.35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6.66/15.00/13.59。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结构升级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食品安全的影响。

// 正文 //

▌1.百年国啤龙头,高端战略焕活力
1.1持续自我革新,永葆生机活力
青岛啤酒为国产啤酒代表,市场地位稳固。公司前身为青岛啤酒厂,始创于1903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1993年,公司在H股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企业,同年登陆A股,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2023年,公司在国内拥有57家全资和控股的啤酒生产企业,实际产能达946万千升,其产品已行销120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23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为2406.89亿元,连续20年居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回顾公司发展历程,上市后经历了“外延扩张时代”“内涵整合时代”“产品结构升级时代”三个阶段,现已占据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1)外延扩张时代(1996-2001年):并购47家啤酒企业,完成全国产能布局
1996年6月,彭作义出任公司总经理,拉开青岛啤酒兼并扩张时代的序幕。至2001年,青岛啤酒并购了47家啤酒企业,形成以青岛、山东为中心的全国性生产布局,在全国17个省市拥有48家啤酒厂和3个麦芽厂,1996-2001年公司市占率从2.2%提升至11%。
(2)内涵整合时代(2001-2012年):多维度改革,盈利能力明显改善
2001年8月,金志国出任公司总经理,针对市场、品牌、管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改革,青岛啤酒开始由兼并扩张转向系统整合转变。1)统一口味:2002年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结为战略联盟后,通过深入学习国际化的酿造标准和管理方法,解决各地口味一致性的问题。2)聚焦品牌:为提高青岛啤酒品牌辨别度,公司从2002年100多个子品牌整合至2006年的“1+3”品牌,即以青啤为主品牌,汉斯、山水、崂山为第二品牌。另外,规划经销商定位和价格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价格。
3)管理变革:公司历经三次管理变革,2002年,公司成立信息管理总部,通过建立ERP系统和启动供应链管理平台工程项目,强化公司对渠道和终端的管控能力,提高运营效率;2005年成立区域性营销公司并替代原有事业部体制,青岛啤酒初步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市场型企业;2007年,公司成立营销中心和制造中心,进行产销分离,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2001-2012年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改善,归母净利润CAGR为29.43%,明显高于营收CAGR的15.51%。
(3)产品结构升级时代(2012-至今):中高端销量占比不断提升
在2013年啤酒行业产量见顶、进口啤酒、高端啤酒占比提升的背景下,公司依托业内唯一的生物发酵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不断推出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升级。2013年-2016年,公司相继推出鸿运当头、经典1903、全麦白啤、皮尔森等中高端产品;2020年和2022年公司推出“百年之旅”、“一世传奇”超高端产品,进一步拔高公司品牌。中高端销量占总销量的比例由2013年18.16%提升至2023年40.46%。

1.2股权结构清晰,公司治理稳健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多次引进战投成为优质国企。截至2024Q1,青岛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持有32.51%的股权。纵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曾三次引入战略投资者,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成为优质国企。1)2002年,引入美国啤酒龙头安海斯-布希(A-B公司),实现各地工厂生产标准化,解决口味一致性问题,为品牌在全国推广奠定基础;2)2009年,引入朝日啤酒,利用其资源开展生产和销售业务,营收由2009年180亿元提升至2017年263亿元;3)2018年,通过复星集团旗下酒店、餐饮业务提高公司的渠道渗透力,除2020年、2021年受疫情影响销量略低于800万千升,其余均在800万千升以上。


管理团队稳定,长期深耕啤酒行业。被誉为“营销大师”的黄克兴在公司工作超30年,具有多年一线实战经验,带领团队构建了青岛啤酒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粉丝互动四位一体的品牌推广模式。公司制造总裁、总酿酒师徐楠在啤酒技术领域深耕30余年,曾荣获第三届“中国酿酒大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生产运营及质量管理经验,有力保障产品质量。

1.3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助力公司盈利持续高增。2023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9.37亿元(同比+5.49%,下同)和42.68亿元(+15.02%),主要得益于青岛经典、白啤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公司新推出青岛啤酒1升精品原浆与1升水晶纯生的市场表现较好,共同优化公司产品结构。2018-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5.01%和24.58%,净利润表现优于营收,核心原因为产品结构升级,2023年青岛主品牌营收占比达69.64%,相比2018年提升8.20pct;2023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总销量比例为40.46%,较2018年提升18.88pct。

整体费率呈下降态势,净利率持续提升。①盈利:2023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8.66%(+1.81pct,下同)和12.81%(+0.98pct),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中高端产品销量亮眼,2023年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324万千升,同比增长10.5%。②费率:2023年期间费用率为17.30%(+0.78pct),主要为公司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销售费率拉动所致,2023年销售费率13.87%(同比+0.82pct)。其余费率均较稳定,2023年管理、财务、研发费率分别为4.48%(-0.10pct)、-1.35%(-0.04pct)、0.30%(+0.1pct)。整体费率仍保持下降态势。


ROE大幅抬升,得益于净利率牵引。2023年公司ROE为16.12%,相比2018年提升8.02pct,大幅增长的驱动为净利率提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整体较稳定。横向对比来看,青岛啤酒ROE位于行业前列,预计随着高端产品占比提高,ROE有望持续上行。

分红率持续提升,具备长期配置价值。2008年公司跻身世界品牌500强,2009年至今公司累计现金分红总额132.34亿元,上市以来平均分红率高达42.89%,2023年股利支付率超60%。长期来看,我们认为在新“国九条”的监管下,公司依托稳定商业模式,充沛现金流及高分红率,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2.高端化发展趋势不变,保持量稳价增
2.1竞争格局:CR5稳定,呈现区域割据
1900-1978年:发展萌芽期
20世纪初期,由于酿造啤酒所需原材料大多依赖国外进口,同时酿造技术被西方企业掌握,中国啤酒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垄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出现新建和改制的国营啤酒厂,啤酒行业进入新阶段,通过合作和引进技术,实现了啤酒酿造生产技术和原料的国产化。
1979-1993年:飞速发展期
1985年,我国启动“啤酒专项工程”,各地大兴酒厂,1988年底全国啤酒厂家达到813个,全国出现“啤酒热”,形成“一城一啤”的格局。1993年,我国以1192万吨的啤酒产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产国。
1994-2013年:增量整合期
由于啤酒行业地域性的特征,啤酒龙头企业开启全国性兼并收购以提高市占率。经过一系列资本并购洗牌,最终形成华润集团、青岛啤酒、百威亚太、燕京啤酒、嘉士伯“诸侯割据”的局面。2002年我国以2386.83万吨的啤酒产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
2014-至今:存量竞争期
2013年中国啤酒产量达到峰值,2014年开始,啤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产量下滑。同时,啤酒企业产能及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伴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消费者消费升级,啤酒产品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行业进入“量稳价升”时期,啤酒价格稳步提升。

目前啤酒行业竞争格局较稳定,五大龙头占据70%+市场份额。啤酒行业已发展至成熟阶段,市场份额高度向龙头靠拢且较稳定,五大龙头割据一方。2022年CR5为75.4%,其中华润啤酒市占率第一达24.7%,核心市场为东三省、四川、安徽;青岛啤酒以18.6%市占率位于第二,在山东、陕西具有统治性优势;百威亚太市占率为16.0%,牢牢占据湖北、江西、福建;燕京啤酒市占率为8.5%,在北京、内蒙古、广西具有领先优势;嘉士伯市占率为7.6%,在重庆、云南、新疆、宁夏市占率领先。

2.2行业趋势:高端化趋势不变,升级潜力仍较充足
2.2.1.人口结构稳定,人均收入上行,驱动行业量稳价增
消费人群数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啤酒行业规模核心驱动力。2013年之后,啤酒产量和啤酒主要消费人群数量见顶回落,在行业增量空间有限且行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为提高利润率,龙头企业不断推出中高端产品及主动提价。行业增长逻辑从“量价齐升”变为“量稳价增”。
量:2023-2028年啤酒主力消费人群数量CAGR为-0.50%,预计啤酒行业销量维持稳定。2013年前我国啤酒行业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产销量不断提高。2013年产量达到4982.79万千升的顶峰后,产销量开始逐年缓慢下滑,截至2023年产量为3555.5万千升。根据《2023淘宝天猫啤酒趋势白皮书》,啤酒消费人群以18-49岁为主,以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生人口数据测算,2023-2028年啤酒主力消费人群数量CAGR为-0.50%,主力消费人群数量平稳,预计啤酒行业整体销量维持稳定。

价:人均收入保持增长,吨价具备持续上升基础。得益于啤酒龙头产品结构升级,产量回落后,吨价上行牵拉啤酒行业市场规模增长。据欧睿零售口径的数据,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4483.97亿元增至2022年6947.17亿元,CAGR为4.98%,其中高端化进程加速的时点为2018年,随着啤酒行业集体提价和华润啤酒提出关闭1/3产能指引,各啤酒龙头毛销差开始走扩。站在当下时间点展望未来,虽然短期消费市场疲软,但我们认为高端化趋势不变,主要原因为:1)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持续增长,且疫后居民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兼具购买中高端啤酒的能力和意愿;2)过去三年疫情压力测试下,多数龙头吨价CAGR高于CPI年均复合增速3pct以上,表明高端化发展韧性充足。


2.2.2.6-10元价格带确定性较高,中高端扩容潜力充足
6-10元为高端化主要驱动,核心产品受益扩容红利。啤酒高端化路径,一是高端产品推新,二是低价格带向上升级,在宏观环境弱复苏背景下,居民消费更理性并且注重产品质价比,我们认为低价格带向上升级的路径更具确定性。按终端价格带划分,啤酒可分为低端(6元以下)、中端(6-10元)、高端(10-12元)、超高端(12元以上),目前我国啤酒销量以低端为主,产品结构呈金字塔形,其中6-10元价格带确定性较高,一方面受低端产品升级驱动,另一方面承接高价格带的需求回落。近年青岛啤酒经典、Super X、燕京U8等产品保持较高增速,亦验证该价格带产品受益扩容红利。
我国中高端啤酒发展潜力充足,竞争逐步侧重于品牌。随着价格带的上移,消费者需求也在逐步升级,核心竞争要素从终端渠道掌控力逐步转变为品牌。具体来看,在中端价格带,消费者追求品质升级,注重品牌消费;高端及以上价格带,消费者追求体验感升级,核心产品需满足个性化、定制化和口味多元化需求。对比海外,我国中高端销量占比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潜力充足。根据欧睿数据,2022年,中高端啤酒销量占比为34.8%,同期新加坡、法国、美国中高端啤酒销量占比为97.5%、96.6%和79.0%。


2.2.3.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罐化率提升有望加速
即饮场景受损,非即饮渠道占比预计持续提升,罐化率提升有望加速。啤酒的应用场景分为即饮和非即饮,疫后非即饮渠道占比不断提升,以青岛啤酒为例,非即饮收入占比从2019年40%提升至2023年59%。当前宏观经济维持弱复苏,根据天眼查数据,2024年H1国内餐饮吊注销达105.6万家,关闭数量接近2023年全年80%,高端餐饮和夜店受影响较大,部分啤酒消费转向非即饮,预计非即饮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非即饮渠道主要销售罐装啤酒,罐化率提升有望加速。2022年我国罐化率为27.1%,对比美国、英国等65%以上的罐化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3.品牌积淀深厚,高端战略持续推进
3.1品牌影响力强大,中高端产品布局完善
品牌影响力强大,奠定高端化基础。公司坚持“青岛+崂山”品牌战略,实现全价格带覆盖,其中青岛品牌主攻中高端价格带,崂山主攻大众市场,近些年青岛品牌销量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青岛/崂山品牌销量占比为57%/43%。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品牌价值榜单,2023年“青岛啤酒”品牌价值为2406.89亿元,连续20年居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研发实力强劲,中高端产品布局完善。公司拥有啤酒行业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啤酒生物发酵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实力突出,中高端产品推出时间早于同业,已打造出啤酒中端市场第一大单品经典,规模超200万千升;白啤规模也超10万千升。近年超高端产品矩阵不断完善,熟啤产品推出了“一世传奇”、“百年之旅”,生啤产品推出了原浆,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2018年以来,除2021、2022年,公司总销量稳定在800万千升以上,得益于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大幅提升,吨价不断上行,以5%的年均复合增速提升至2023年4171元/千升。



短期盈利提升得益于成本红利,长期受益高端化战略。从公司总成本结构拆分看,直接材料为毛利率变化主因,2023年直接材料占比66.63%,其中包装物(玻璃、铝锭、瓦楞纸)在直接材料占比最高达51.05%,其次为麦芽占15.17%。短期看,2023年出台的终止“双反”措施,中国进口大麦价格呈现下降趋势,缓解公司原料端成本压力;此外,主要包装物玻璃、瓦楞纸亦持续下行,预计全年成本改善明显。长期看,公司将通过持续升级产品结构消化成本压力。


3.2持续优化渠道体系,提高销售效率
区域销售因地制宜,渠道改革成效显现。线下为啤酒的主要销售渠道,公司采用“大客户+微观运营”销售模式,微观运营即深度分销。公司根据不同市场采用不同模式,按区域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渠道掌控力,华南主要采用大客户模式,北方主要推行深度分销。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经销商,提高对区域市场的分销能力,助力公司产品销售。近些年,因地制宜的推进渠道模式变革,效率提升显著,2023年大区效率同比提升22%,经销商效率同比提升59%,区域人均销量同比提升10%。截至2023年末,公司经销商为11357家,单经销商销售额298.82万元,随着公司数字化发展呈现上升态势。


区域升级思路清晰,推动崂山、经典规模扩大。山东为公司大本营市场,市占率为70%-80%,且产销量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2年以489.39万千升产量占全国13.71%,为最主要利润池,2023年山东营收贡献达61.49%,毛利率为34.56%(同比+1.11pct),领先于其他地区。目前公司在山东加大崂山和经典推广,推动汉斯、山水区域品牌升级至崂山,及持续扩大经典规模,预计依托大本营的绝对优势,产品结构升级阻力较小,毛利率将逐步提升。其他市场中,华北、西北、东北为公司优势区域,2024H1东北、华北经销商销量仍在持续增长,整体高端化趋势不变。

易拉罐成本优势领先,非即饮渠道竞争力强。青岛啤酒为国内较早推出易拉罐产品的企业,易拉罐产品销量位于行业前列,成本优势明显。随着非即饮渠道占比提升,公司竞争优势凸显,2023年青岛啤酒罐化率约31%,对比美国、英国啤酒企业平均65%以上的罐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重视体验营销,以兴趣消费塑造品牌活力。1991年,青岛啤酒牵头主办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并输出至全国50余座城市。另外公司积极赞助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提高品牌影响力及塑造品牌活力,青岛啤酒是2008年奥运会、2022年冬奥会赞助商;亚冠、中超、CBA的官方合作伙伴;携手尖叫之夜演唱会、草莓音乐节、ISY音乐节等活动,展示品牌年轻化态度,塑造品牌活力。

3.3关厂优化产能,数字化助力人效提升
关闭低效工厂,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2017年以来,公司不断优化产能,每年关闭1-2家低效工厂,提升运营效率。截至2023年,公司在国内拥有57家全资和控股的啤酒生产企业,设计产能1432万千升,实际产能为946万千升,产能利用率为84.64%,较2017提升13.19pct。对比行业,青岛啤酒产能利用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数字化生产助力实现减员提效。公司在关闭落后产能的同时进行减员提效,员工总人数从2017年的4万人优化至2023年的3万人,其中生产、销售人员占比分别为45%、32%,人员结构整体保持稳定。另外,2018年起公司推动传统型生产模式向“互联网+工业”发展,数字化赋能人效提升显著,2017-2023年人均销量、人均创收CAGR分别为4.15%和9.43%。

▌4.盈利预测及估值
4.1盈利预测
(1)收入端:1>销量:在量稳价增的行业趋势下,青岛主啤酒销量预计稳中有升,其他品牌销量预计逐年下降。同时结合2024年降雨较多及宏观经济维持弱复苏,预计2024-2026青岛主品牌销量分别同比-1.50%、+2.80%、+1.50%;其他品牌销量分别同比-4.25%、1.35%、-2.00%。2>吨价:在行业高端化不变趋势下,公司整体吨价预计不断攀升,预计2024-2026青岛主品牌吨价分别同比+2.80%、+3.10%、+3.00%;其他品牌吨价分别同比+3.56%、2.30%、+2.20%。综合来看,2024-2026年青岛主品牌收入预计同比+1.26%、+5.99%、+4.54%;其他品牌收入预计同比-0.84%、+0.92%、+0.16%。
(2)盈利端:2024年受益于大麦成本红利释放及包材成本下降,预计毛利率改善明显;长期产品结构升级牵拉毛利率持续上行,预计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40.17%,2025-2026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0.69%、41.54%。

4.2估值
相对估值:选取在内地上市的三家啤酒龙头重庆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作为可比公司,其中重庆啤酒为全国化品牌,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为区域强势品牌,2024E可比公司平均PE为23.82,青岛啤酒PE为16.66,低于行业均值。考虑到青岛啤酒优先享6-10元带扩容,及中长期产品结构升级持续推动盈利提升,当前估值具有较高性比。

▌5.投资建议
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高端啤酒销量承压,中端价格带升级加速推进,青岛啤酒依托大单品经典有望优先受益,同时成本红利释放下利润弹性显现;中长期来看,高端产品布局完善,叠加智能化提升效率,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4/2025/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48/53.85/59.40亿元,增速分别为13.59%/11.08%/10.30%,对应EPS为3.55/3.95/4.35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6.66/15.00/13.59。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6.风险提示
(1)产品结构升级不及预期:高端啤酒消费受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如果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将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最终导致消费力减弱,结构升级速度或将减缓。
(2)中高端市场竞争加剧:在消费弱复苏的背景下,啤酒消费者注重质价比,消费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如果公司不能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满足客户的需求变化,最终将影响业绩。
(3)食品安全的影响:食饮安全是行业发展的红线,如果食饮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对公司估值及长期基本面带来不利影响。

// 报告信息 //

证券研究报告:《青岛啤酒(600600):百年国啤龙头,高端化稳中求进——公司深度报告》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08月22日
报告发布机构: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声明 //

一、评级说明:
1.市场指数评级:
2.行业指数评级:
3.公司股票评级:
二、分析师声明: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保证以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采用合法合规的数据信息,审慎提出研究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
本报告仅供“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员工及经本公司许可的机构与个人阅读和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保证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亦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公司客户如有任何疑问应当咨询独立财务顾问并独自进行投资判断。
四、资质声明:
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合法证券经营机构,已经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我们欢迎社会监督并提醒广大投资者,参与证券相关活动应当审慎选择具有相当资质的证券经营机构,注意防范非法证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