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瞄准消费需求 以“新”提质创一流
转自:新华财经
近年来,青岛啤酒一以贯之坚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全链条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以高质量的消费供给,培育壮大和满足当前高端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消费需求。在与消费者携手共创美好生活中,青岛啤酒推动全价值链重构,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新消费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塑强了发展“新”优势。
以“新”提质 “饮”领消费新潮流
“为生活创造快乐”——这一朴实的态度表达,是青岛啤酒的发展使命。其背后,是企业以消费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拳拳之心。
消费需求从哪来?青岛啤酒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运用望远镜、放大镜和广角镜“三面镜子”,更快、更精准地破译市场需求密码。用“望远镜”洞察未来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用“放大镜”来挖掘当下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变化的需求,用“广角镜”来看不喝啤酒的消费者,思考其不喝啤酒的原因及基本需求。
0.0%无醇啤酒就是该方法论下的代表性产品之一。通过研究消费者大数据,青岛啤酒敏锐觉察到了市场对低、无酒精度啤酒饮料的消费需求,研发推出了这款既保持了啤酒原有风味和口感,又突出麦芽香和水果酯香的独有无醇产品。
在有啤酒节“奥斯卡”之称的欧洲啤酒之星大赛中,青岛啤酒0.0%无醇啤酒过五关斩六将,从44个国家的2395款啤酒中脱颖而出,摘得“欧洲啤酒之星”金奖。
在产品上,依托酿酒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科研实力,青岛啤酒优化经典、纯生、白啤大单品,并培育差异化的一世传奇、百年之旅、皮尔森、IPA、奥古特A系列等新特产品矩阵,引领消费新潮流。
近年来,青岛啤酒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局性、系统性创新引擎,通过科技研发、新产品推出、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沉浸式啤酒文旅产业发展等,持续赋能人民美好生活的递进性需求。
以“智”提质 滴灌新质生产力“生根”
业内认为,我国啤酒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啤酒行业竞争激烈,但啤酒消费结构性升级存在发展空间。
2023年,我国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啤酒总产量3555.5万千升,同比增长0.3%。同年,青岛啤酒营业收入339.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7亿元,同比增长15%。
对比发现,青岛啤酒在存量激烈竞争中实现了增量空间的有力拓展。而增量的来源,是其坚持高端化、多元化方向,依托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配送等全流程数字化,对消费需求做出的快速响应。
原浆啤酒口感醇厚,但保质期短,被认为是只有酿酒师才能喝到的啤酒。现在,通过航空、高铁、汽运等多种方式冷链,可直送到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得益于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冷链配送网络,线上一键下单、生产计划快速响应、跨越千里配送都可以轻松“拿捏”,并且还能实时掌握原浆啤酒的物流轨迹、冷链温度控制等信息,实现对品质尤其是新鲜度的精准把控。
近年来,青岛啤酒锚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催生效率变革、生产变革、运营变革、动能变革,为塑造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新动能。
在每小时9万罐的啤酒生产线上,青岛啤酒可以快速调整,来满足耗时不到30秒就能完成生产的小批量定制化需求;在价值链上,青岛啤酒全面部署智能化数字技术,将客户订单的交付时间和新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了50%。
增“绿”提质 厚植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蕴
“把车间里的热空气回收,再转供杀菌机生产使用,车间温度降低了3-5度,好像安上了‘大空调’。”这项节能小创新,常被青岛啤酒厂职工提起。
诸如此般节能降碳举措不胜枚举。自2014年开始到2021年全部淘汰燃煤锅炉,减少碳排放121万吨;截至去年底,全国50家工厂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使用量占总用电量的74%;在青岛啤酒二厂,13个节水项目每年可以节约5.8万吨水……一项项节能降碳“小改小革”,镌绘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
伴随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健康消费更受消费者重视,并逐渐成为主流。
近年来,青岛啤酒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和服务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制定了“降低能源消耗、优化用能结构、打造绿色工厂”的碳中和路径图。
二氧化碳是啤酒生产中的重要原料。青岛啤酒二氧化碳回收项目,能将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净化后再用于生产,年回收量可达13万吨。在大幅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节约了生产用二氧化碳的采购量,瓶装产品工厂实现二氧化碳零采购。
青岛啤酒还积极发挥链主作用,通过采用低碳包装材料、运用低碳运输方式等,带动玻璃瓶、易拉罐、纸箱等上下游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全价值链“护绿”实践。
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青岛啤酒充分展现了“领头羊”的责任与担当,建立起了与上下游和消费者的关系认同,增强了消费黏性。这份认同,成为青岛啤酒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胡雷剑)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