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控股2022年营收4355亿元 稳中求进持续优化成本债务结构
作者:潘戈
2022年是地产行业非常困难的一年,在经济下行超预期,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下,房地产及基建行业上下游各方受到明显冲击,如何“稳住大局”,几乎成为每家地产企业日夜思量之事。
日前,绿地控股发布了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度报告,整体保持住了一个“稳”字。年报显示,2022年,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4355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19亿元,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274亿元。其中,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保持稳健,共实现收入1926.49亿元;基建产业保持较大体量,实现营业收入2095亿元,毛利率则稳步提升了0.53个百分点。
绿地控股表示,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上年较高基数出现一定下滑,但仍然保持了较大的业绩体量。对于2023年,其认为,内外部形势总体好转将是2023年的主基调、主旋律,公司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更加注重在“进”字上下功夫。
绿地的2022:稳字当头,债务结构、成本效率双优化
回顾来看,绿地控股2022年的关键词非“稳”字莫属。
首先是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这也是近两年悬在众多房企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身为连续11年位居世界五百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绿地控股2022年在债务方面狠下功夫,稳住了大局。
据了解,公司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包括加快销售回款,积极寻求借款、周转大型项目等等,守住了现金流安全的底线。公司全年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正,并在年内先后兑付了公开市场美元债13.72亿美元、境内债近60亿元,全年有息负债净减少约231亿元。在此基础上,截至2022年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扣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均进一步下降,分别较上年末减少0.41个百分点和0.65个百分点。
其次,房地产业务板块全力推进销售去化、全面压实保交付责任,同时着重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房地产业2022年年累计完成合同销售金额1323亿元,合同销售面积1280万平方米,回款1433亿元。分区域来看,华东地区收入占比依旧最大,达到1761.39亿元,稳住了“大本营”。另一方面,实施交付攻坚。通过强化思想认识、资源保障、目标管控和供应链协调,保障交付质量与进度。全年累计交付面积301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1%。同时济南428超高层、西安498超高层、上海董家渡项目、杭州之门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如期完成建设节点。
基建产业板块也稳住了基本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95亿元。并且全年新签合同4863亿元,成功中标了合同额136亿元的沈卢高速、49亿元的阳新高速、40亿元的长垣至修武高速等重大项目,为后续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并且,上述核心产业有空间,未来业绩有保障。年末合同负债及预收款项(主要为房地产业预售金额)3747亿元,收入保障倍数达到1.95(房地产业预售金额/营业收入)。房地产业期末总土储1.57亿平方米,基建产业期末在手订单总金额1.01万亿元,为未来业绩回稳向好奠定了基础。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年,绿地控股深化降本增效,经营成本不断优化。其中,营业成本3898亿元,同比减少19%;销售费用63亿元,同比减少超32%;管理费用112亿元,同比减少超22%。
多业务齐头并进 2023着重提效益
从2022年的严峻压力中“缓过劲”之后,2023年地产产业的“风高浪急”或将有所放缓,但绿地控股仍“严阵以待”,其在年报中写道,“宏观经济与行业市场的复苏回暖还存在艰巨性和不确定性”,面对挑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纵观其30余年发展,绿地控股目前已形成以房地产、基建、金融“三驾马车”为核心引擎的综合经营格局,未来也将继续在此三个业务板块上优化布局、齐头并进,尤其将着重提升效益。
一方面,公司表示,房地产行业2023年将把握行业回暖的契机,把利润和现金流放在突出位置,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整体局面进一步好转。具体包括采用灵活的销售策略,抢抓市场散售,加快大宗资产去化,并强化存量资产运营,全面挖掘资产潜在价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绿地控股在基建业务方面投入加大,目标是抓住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机遇。据了解,绿地大基建板块业务范围已经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规模更位居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022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工程承包商”榜单第9位。公司表示,2023年该板块业务将“积极进取”,狠抓业绩增长,抓住各地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好转的契机,聚焦重大储备项目。
不仅如此,绿地控股还将在金融科技产业狠抓重大项目落地,推进转型升级,并将发展势能转化为经营效能,例如积极推动绿地数科上市,聚焦ABC三大数字化平台,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碳交易等新兴业务探索等。同时公司的酒店旅游会展产业也有望抓住复苏回暖的机遇,推动业务恢复性增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绿地控股在融资方面也将继续发力,尤其运用其较优的资产质量、国企股东资源等,有望抓住政策宽松的契机,实施非公开发行股份及其他创新方式进行融资,为公司更好发展创造资源条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