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位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本报记者 王彩娜
今年上半年,上海反超西安,重新夺回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位,在这场日趋激烈的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抢位战中暂时胜出。
在上海日前发布的经济“半年报”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重要的增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61.15万辆,同比增长65.7%,新能源汽车工业产值增长69.8%。
来自陕西省工信厅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43万辆,同比增长46%,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1.9%。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西安,因此这组数据也意味着,今年以来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虽然继续保持高增长,但是却大幅落后于上海,想要重回第一城之位并非一件易事。
其实,上海反超西安并不意外,因为上海去年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特斯拉等新能源龙头车企的产能释放未及预期,而西安去年登顶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与上海的差距不足3万辆,并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且产量高度依赖比亚迪。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1.52万辆,其中西安比亚迪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达99.5万辆,占比高达97.9%。
高手环伺,今年谁将最终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仍存悬念。
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当属上海与深圳。上海在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这得益于一系列敢为人先的相关政策支持,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22年,上海累计出台了370余条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积极招引造车新势力设立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构建了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后市场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天眼查数据显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合计拥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16.4万余家,占全国的20.7%。
随着特斯拉的持续热销,上汽系新能源产品的持续上量,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还将进一步上升。根据《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占全市汽车制造业产业产值的35%以上。
上海之外,深圳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布局亦是谋划多时。早在2009年深圳就入选首批“十城千辆”试点城市之一,以补贴为代表的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优势城市。截至目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86万辆,新车电动化渗透率超60%,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
在鼓励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下,当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一超多强”格局,依托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构建了“三电”“三智”先发优势,培育了比亚迪、华为、欣旺达等龙头企业,囊括了整车、核心零部件、基础设施等所有关键环节。近日发布的《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排行榜》显示,深圳的新能源优质企业、新能源中小企业、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和城市综合指数均在全国居首。
综合来看,上海背靠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今年重回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是大概率事件,一向善于创新的深圳或将赶超西安位列第二,而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的西安或紧随其后暂居第三位。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新机遇,三地都仍需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是超前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的汽车技术生态体系,推动汽车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