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专栏丨应加快打造中国新能源期货的国际影响力
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期货市场交易规模稳步提升,累计成交额124.16万亿元。其中,新能源金属板块表现亮眼,累计成交量1389.49万手,累计成交额15237.45亿元。随着中国持续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对其原材料期货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期货能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原材料定价基准,并起到降低产业链价格波动风险、平稳市场情绪的重要作用。
2022年底和2023年7月,广州期货交易所分别建立了工业硅期货和碳酸锂期货。工业硅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碳酸锂是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以及其他能源存储设备的原材料,因此工业硅和碳酸锂期货被统称为新能源产业的关联资源金属期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了解国际国内新能源期货发展现状,明确中国新能源期货的现实困境,进而为中国新能源期货厘清发展路径。
实体产业支撑新能源期货发展
目前,建立起新能源期货的主要为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市场。其中,英国伦敦交易所建立了锂、钴、镍等新能源期货;美国芝加哥交易所也推出了多个锂金属相关的期货品种;新加坡交易所则在2022年9月联同金属钴期货一并推出了氢氧化锂和碳酸锂期货。整体而言,受限于新能源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投资对冲需求,国际新能源期货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发达国家的传统期货市场较为成熟,具有稳定的交易机制和监管体系,能够为新能源期货的交易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新能源期货跟进发展。
中国新能源期货始于2022年12月22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工业硅期货。这不仅是国内首个新能源产业期货品种,也是全球首个工业硅期货品种。2023年7月21日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出的碳酸锂期货,则是国内首个与储能密切相关且有较成熟应用产业链支撑的新能源期货品种。与碳酸锂期货同期推出的,还有碳酸锂期权。
整体而言,国内新能源产业期货起步不晚,且实现了梯次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新能源期货市场相比,中国的新能源期货产业具有更高的产业紧密性,不论是首次推出的工业硅期货,还是后续推出的碳酸锂期货,其对标的光伏产业和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都是中国的优势产业。此外,中国的碳酸锂期货市场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采取了实物交割的模式。由此可见,中国新能源期货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具有充足的实体产业支撑。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与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对工业硅和碳酸锂的实际需求量巨大,现货市场广阔,能够为期货市场提供广泛的投资需求基础。
新能源期货发展的挑战
看到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新能源期货发展仍面临几个问题。
首先,目前中国新能源期货品种较少,未充分覆盖新能源产业。在新能源产业期货标的资产中,工业硅是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硅晶片的主要材料,碳酸锂则是用于制造锂离子电池、应用于电动车辆和能源存储单位的原材料。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期货主要关注光伏和储能两个细分行业。但是,新能源产业链以及新型能源系统中还包括风电等其他行业以及特高压电网建设等内容。除硅、锂之外,新能源产业链中的关键资源还有钕、镝、钴等诸多品种。因此,虽然目前中国新能源期货品种的数量与创新程度位居全球前列,但是仍未能完整覆盖新能源产业链,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整体支撑效果不足。同时,中国新能源期货市场面临的不成熟、不充分问题也是各国新能源期货发展的共性问题,因此在推动市场扩容与发展方面缺少足够的国际参考。如何在扩容的基础上提升多种期货品种的关联性与互补性,同样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中国新能源期货市场机制体制仍待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形成国际定价影响力。期货价格是公开交易形成的,具有较强的预测性、连续性和公开性,因此成为许多大宗商品的定价基准。积极推动新能源期货建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稳定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还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新能源设备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例如,碳酸锂期货的上市能够帮助中国完善当前的锂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地反映出国内锂盐市场供需的实时变化,从而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锂盐贸易中的主动权,扩大中国碳酸锂企业的国际影响,依托产业影响增加资源定价权。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仍有所不足,目前还难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价格信号。同时,由于市场开放程度还待提升,并且缺少国际化的交易平台,使得中国新能源期货的价格影响力仍待进一步释放。
整体来看,现有期货品种应用效率较低,交易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推广亟待加速。新能源期货推出的目的应是发挥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定价权争夺与资本支持新能源产业四个重要功能。然而,目前中国建立的两个新能源期货市场中,市场参与者的活跃度还有待提升,投资者对工业硅与碳酸锂期货品种的关注度和投资意愿有限,交易量有所不足。这导致期货难以有效反映市场供需关系和投资者预期,价格发现作用弱化,现货价格、长协价格很大程度上仍旧作为实际产业经营中的定价标准。同时,碳酸锂期货采取实物交割的方式虽然能够避免市场冗余合约,提高市场透明度,但却增加了临近交割时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这些因素加强了期货品种推出后投资者的观望期,且由于碳酸锂期货上市时机恰逢供过于求阶段,期货品种推出后,价格连续下行,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观望而非积极参与期货交易,进一步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推广难度增加。
探索打造“新能源—人民币”体系
对于目前新能源期货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应对。
首先,应适度加快市场建设速度,增加交易品种。中国连续两年陆续推出新能源期货品种,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之后可以尝试适度加快建设速度。中国发展新能源期货,形成新能源期货定价影响力的关键优势在于庞大的产业规模与海量的市场需求。中国不仅在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与产量,在风电及新能源配套产业方面同样具有稳固的产业基础。目前的两种新能源期货还未完全适应国内新能源产业整体的定价参考和风险管理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开发基于稀土材料的钕、镝期货,基于锂离子电池性能材料的铂、钯期货,以及基于碳交易市场的碳排放权期货等,在全球共同推进新能源期货建设的过程中,率先完成新能源期货综合体系建设,立足产业链,实现多品种协同发展。同时,还应当适度扩充同类新能源期货的具体交易品种及交割库容,抓住新生机遇,逐步推动国内期货成为国际定价基准,以降低国际波动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影响程度。
其次,提升流动性的同时增加国际影响力。持仓量与流动性是保障新能源期货产生并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与关键。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材料也存在供给能力弱于需求能力的现实问题。对于新能源产业而言,中国的优势以技术与需求为主,而在原材料资源供给方面,中国所占版图较小。为避免新能源材料价格也出现类似于国际原油中的“亚洲溢价”现象,中国应当明确国内新能源期货的建设定位,推动国内期货以国际价格基准为目标,适度引入海外投资者,在促进市场流动性提升的过程中形成定价能力。以碳酸锂期货为例,中国应充分利用好自身作为碳酸锂最大生产及消费国的身份,通过金融开放等方式吸引更多国外资本流入国内,增强碳酸锂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流动性。
目前,全球正处于碳酸锂相对过剩的阶段,需求侧相对强势,中国碳酸锂需求占比世界超过80%,更有利于形成期货影响力。中国应当抓住此类发展机遇期,积极引导市场参与,尽快形成国际影响力。新能源产业中的关键金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与石油或天然气具有相似的战略意义。因此中国还可以参考“石油美元”的形成过程,在期货基准定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国际新能源设备贸易的人民币交易结算,尝试形成“新能源—人民币”体系。
与此同时,要持续深化实物交割,搭建新能源材料衍生品体系,依托配套建设形成价格预期。目前,中国的碳酸锂期货是全球新能源期货中首个实物交割的品种。虽然实物交割可能存在临期价格波动风险,但实物交割的运行模式能够使期货与行业更为紧密贴合,有利于形成期货长期影响力。因此,新能源期货建设应当持续深化实物交割模式,通过完善规则与流程、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建立应急机制等方式保障实物交割模式的高效运行。此外,碳酸锂期货建设过程中的期权协同发展模式也应当得到推广。期货与期权共同推进有助于满足个性化对冲需求,期权市场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期货市场流动性水平上升。
最后,推动新能源期货长期发展还应进一步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持续对金融监管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快建立新能源相关市场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平台,提高相关信息及数据的透明度。推动政府主导公布高频产量、储量等价格基本面数据,适当降低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信息成本,通过供求关系正确引导市场树立形成合理的价格预期。
(编辑:洪晓文)